楼主: 振伟.杨
2231 4

转帖 《<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价格是如何形成的?(韩德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2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4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5 点
热心指数
8 点
信用等级
4 点
经验
1143 点
帖子
149
精华
0
在线时间
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最后登录
2009-12-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萨氏说:“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第21页)那么买者和卖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萨氏举例说:“如果我同意以4050美元的价格购买交易商的‘二手货’福特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50美元,而这一价格也高于交易商眼中该汽车的价值。这样,二手汽车市场就决定了二手福特车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汽车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第21页)       然而,这一例子值得仔细解析。事实上,任何有购二手货经验的人都知道,二手车的价格取决于买卖双方的诸多复杂因素。如果是二手车主(甲)直接与买主(乙)交易,甲会尽可能隐瞒车的真实状况,提高车的表面性能,使购车者在试车时感觉良好,同时夸大车的优点,而忽略车的缺点,还可能得编造卖车的理由,比如要到欧洲定居或常驻,比如失业了养不起车,总之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因为其他理由才卖车。乙则会尽量挑剔车的毛病,听听发动机,瞧瞧车的磨损程度,开着车跑一段,仔细听甲的介绍,努力通过追问发现其自相矛盾之处,以便突破甲的动听谎言,打压其车价。也就是说,甲乙双方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卖或买的“内定”价格,而是在相互地较量,甲方漫天要价,乙方就地还钱。虽然要价和还钱都不能太离谱(比如要价至少不能超过新车,还价不能低于一堆废铁的价格),但实际成交价的变动余地仍然是非常大的。考察车的基本情况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会谈具体的价格。这时候就要看甲乙双方谁更有耐心、有技巧,谁更能调动对方的非理性因素。如果甲接受过多个购车者的询价,其他人表达的接受价格较高,那么甲就不容易放低价格;如果乙询问过多卖车者的车况,乙就容易压低对方的售价。如果甲收入较高,没有时间继续等待下一个买主,没有时间进一步讨价还价,甲可能就会接受一个较低的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的售价。如果甲比较富于同情心,而乙又善于诉诸这种同情心(其难度在于既要显穷,还要保持一定的体面,以便让对方认为值得同情),甲可能会接受较低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售价。如果甲虽然并不想多花费时间,却表现出有足够的时间,并不在乎买卖是否成交,那么甲可能获得较高的售价;反之,乙可能获得较低的售价。甲乙双方斗智斗勇的结果,则是在某一个价格达成交易。因此,这一价格的实质是双方力量较量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总是有利于强者一方的。正如杠杆,无论两端物体的轻重多么悬殊,从理论上来说,总可以找到一个使杠杆平衡的支点,尽管这个平衡点会非常靠近重物一端。仍以刚才讨论的二手车交易为例,最有利于甲方的情况是,售价很高,但实际上当乙方回去使用了二天后,发动机就需要大修,大修费用加购置费完全有可能超过购买新车的花销。也就是说,甲方实际上是将一堆废铁卖成了好车。很显然,乙方吃了大亏。这能怪谁呢?表面上看,交易是自愿的,讨价还价是充分的。而实际上,由于双方掌握的二手车信息不对称,双方斗智斗勇的力量不平衡,这个平衡点是极不利于乙方的。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二手车购买者普遍感到吃亏上当,就会使二手车市场声誉败坏,需求低迷,形成供过于求的格局。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难以排除刚才分析过的情况,但乙方占便宜的可能性却无疑是增大了。有的二手车主在屡屡求售不得的情况下,心生焦躁,遇到一个懂车的精明的买主,就可能以低价出售好车。这时候的价格平衡点就对乙方极为有利。
       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上册中也讨论了类似的故事。“弗兰克拿了一把旧式的摇椅到跳蚤市场去卖。他愿意以100美元的价格卖掉它——如果价格低于此他宁愿不卖——但是他希望卖到200美元。海伦到跳蚤市场来,计划买一把这样的椅子。她希望只付100美元,但是准备最多付到200美元。他们两人讲价、谈判后,最终以150美元成交。但是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都不高兴。弗兰克抱怨卖价太低了,海伦抱怨买价太高了。”[1]对此,斯蒂格利茨评论道:“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某人自愿地同意做一笔交易,这说明他认为: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做这笔交易至少也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2]
       问题在于,自愿背后有着不自愿的压力。例如弗兰克父亲可能正生病,家里急需钱,迫不得己卖掉这把椅子。相对来说,海伦不会因为买不到一把古董椅而面临饥饿或疾病的威胁。如果这样,则双方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有可能海伦是个赌徒,昨天晚上刚刚输得一干二净,急于在古董生意上赚一笔,而弗兰克则闲极无聊,只是拿着椅子到旧货市场上探探价,如此则双方可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在老舍的《茶馆》中,父亲也是自愿卖掉女儿的,不卖掉的话自己也养不活,做这笔交易的确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但交易的不公平性却一目了然。这是因交易双方力量不平衡产生的不公平。
       还有一种就是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公平。斯蒂格利茨写道:“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弗兰克或海伦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同意的内容是什么。也许海伦知道这把椅子是稀有的古董,价值5000美元,但是她不告诉弗兰克,而以150美元的低价把它买了下来。也许弗兰克知道这把椅子坐上10分钟就会把人摔下来,但是他不告诉海伦,而把它高价卖了出去。”[3]对此类不公平,斯蒂格利茨是承认的。然而,他居高临下地说:“经济学家并不过分考虑这类反对意见。”(P48)萨缪尔森则干脆熟视无睹。但是,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学家是否过分考虑反对意见。按照科学规则,意见或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得到了谁的支持或反对,而在于是否更好地概括了实际。在科学发展史上,常常是反对意见成为后来的正确意见,就像日心说战胜地心说一样。发现了市场交易的不公平,却不加认真考虑,就像发现了火星运动不符合地心说,却不加认真考虑一样。
接下去的评论就更有意思,斯蒂格利茨说:“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主张把尽量多的信息公开,还主张应该使卖主和消费者都恪守信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支持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法律。”[4]这就是说,只要把尽量多的信息公开,市场就仍然是公平的。问题在于,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在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必然隐瞒己方的真实信息,刺探对方的真实信息。只要承认市场经济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动力的,信息公开化就是不可能的;而只要信息不公开,交易就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看不见的手”遇到了逻辑悖论:或者承认交易的不公平,从而否认社会利益最大化;或者承认需要信息公开,从而根本上否认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
由斯蒂格利茨的信息公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奥秘,就是道德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如果掌握信息的一方公开信息,比如海伦承认弗兰克的摇椅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那么椅子的价格就可能会扶摇直上;反之,如果椅子本身不是什么古董,而弗兰克坦承椅子榫头多处损坏,那么价格又会飞流直下。同样,对于力量不平衡的双方来说,例如靠卖椅子换药的弗兰克和职业古董商海伦,如果海伦乘人之危,就可以把价格压得很低。反之,如果海伦有同情心,就可能给弗兰克比较高的价钱。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韩德强 斯蒂格利茨 信息不对称 利益最大化 二手车交易 萨缪尔森 二手福特 福特轿车 二手车 经济学

沙发
振伟.杨 发表于 2009-11-2 21:57: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b]因此,除了信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外,更完全的价格定义应该包括道德权衡。当然,由于现代社会道德基本丧失殆尽,也可以简化为:价格是交易双方信息、智慧和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如果剔除道德因素,假定交易双方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由于每一笔交易都不平等,都有利于力量和信息的强势方,显而易见,即使有着起点的平等,无数不平等交易的积累结果必将是社会两极分化。加入道德因素后,交易的不平等性有可能削弱,两极分化的速度也可能减缓。中国历朝历代长期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士农工商的社会序列,显然对商人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迫使他们讲道德,讲信誉,标榜“童叟无欺”。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放慢,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减缓了社会矛盾的积累,使王朝得以稳定长达数百年。相反,亚当·斯密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论证成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无道德成为道德,使恶成为善,完全放纵交易双方的个人利益,使强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欺(信息不对称)压(力量不对称)弱者(却以自愿平等为假象)。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同时则加剧了社会的冲突、战争和两极分化。更何况,强者还可以制定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雇用士兵、警察、法官来执行法律,使不平等交易的结果向后代延伸。
在斯密时代,尽管市场经济开始已经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但是对自利行为的批判却一直存在。曼德威尔的《蜜蜂的寓言》实际上是“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来源,但是“私恶即公利”论一出笼即遭到了当时思想界主流的猛烈批判。斯密比较聪明,他在用“看不见的手”为自利正名时,还写下了《道德情操论》。道德行为的本质是利他。如果自利即公利,则恶就是善,也就不需要道德存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主张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其根源即在于此。但是,更深层的问题是,在斯密时代,由于宗教的存在,普通人的道德感远远强于今天,人们的自利行为常常是受道德约束的。受道德约束的自利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比较小,而其正面作用则比较大。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斯密理论的内在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示。但是,二百多年后,随着道德感的不断崩解——“私恶即公利”论是对道德的最强烈冲击,随着自利可以无所拘束地发挥其能量,自利和公利间的矛盾就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展开,社会成了赤裸裸的生存竞争场所,而价格也就越来越变成纯粹的信息、智慧与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使用道具

藤椅
xzongyuan 发表于 2009-11-3 00:37: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喜欢这文章对斯密的评价,说成斯密一手造成资本主义,他只是总结出:个人追逐利益,居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他并不把这个当成善,他是实证分析而不是规范分析,没强调大家不要怕逐利。就算他不指出这点,两极分化还是会出现,因为这只是规律,而不是起源,就如中国现在,就算强调集体主义,也无法轻易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使用道具

板凳
振伟.杨 发表于 2009-11-3 06:33: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3# xzongyuan

呵呵,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别人的观点,吸取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是发现真理的相对捷径
学术上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能迷信某个人的话,特别是经济学
世界发展到今天,自由与干预的片面是很多人都觉得各有其适用性,对亚当斯密思想的传承,造就了一批大师,但是对其批判同样造就了一批大师,这说明,斯密的思想也是不完美的
思维的定势往往限制了个人才能的发挥,我希望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思考者,不要被任何一个人的推理所束缚,特别是在对社会进行思考,明明看到干预与自由都是必要的,明明知道都有合理性,却还要坚守某一个方面

使用道具

报纸
xzongyuan 发表于 2009-11-4 14:44: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振伟.杨 发表于 2009-11-3 06:33

呵呵,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别人的观点,吸取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是发现真理的相对捷径
学术上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能迷信某个人的话,特别是经济学
世界发展到今天,自由与干预的片面是很多人都觉得各有其适用性,对亚当斯密思想的传承,造就了一批大师,但是对其批判同样造就了一批大师,这说明,斯密的思想也是不完美的
思维的定势往往限制了个人才能的发挥,我希望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思考者,不要被任何一个人的推理所束缚,特别是在对社会进行思考,明明看到干预与自由都是必要的,明明知道都有合理性,却还要坚守某一个方面
是啊,所以这篇文章有问题,曲解历史,曲解原作者意思,会误导人的。我觉得要批判的不是斯密本身,而是利用斯密理论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政客,斯密本身是客观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不为证明什么,只为了验证经济规律,而政客就目的性很强地把他的理论用到自己的政治立场上了。所以在反思经济思想时,我觉得最好客观看待每位思想家的成就,莫混淆了经济学家的研究目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