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091125
17606 51

[讨论与交流] 送盒饭的薪酬问题(请认真看完案例及相关讨论后再投票) [推广有奖]

41
chenyuxiang 发表于 2010-6-1 21:44: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固定工资+计件或提成工资更好   
7.  与上述各主流方案相比,还是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来做分配及动态管理更科学有效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20091125 + 1 + 1 谢谢顶帖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42
20091125 发表于 2010-6-2 23:40: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1# chenyuxiang

Anonymous 发表于 2010-5-28 17:06
zenziyang 发表于 2008-10-4 00:20
以下是引用zenziyang在2008-10-4 0:16:00的发言:楼主此方法的确是好,不过,楼主可能混淆了“分筹契约”与“退出契约”我们通常说的股份,有两个属性:1)利润按股比分。2)如果散伙,总资产按股比分。这第二个属性常被忽略了,因为股份公司不存在散伙的问题,只有合作行公司,类似你的兄弟公司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弟弟占3%,哥哥占97%,这个最初的股比可能是根据出资额拟定的。刚才说了,股比意味着散伙时的资产分配,如果实施“动态股权激励”,变为弟弟20%,哥哥80%,即意味着如果弟弟提出散伙,则本属哥哥的资产将流给弟弟。如果说合作制不具代表性,股份制也是一样,如果哥哥要退出,他出售手中的股权,是市值的97%还是80%,这仍是一个问题。哥哥因业绩不佳而少分得利润的确是个激励的好办法,但若哥哥因业绩不佳而损失原有股本,则不可接受。当然,他们可以签署一个合约,即股比只代表分利润的比例,不代表散伙时分家的比例。这个合约完全可行,但是,这就不再是一个股权问题了,而纯是一个分成问题(我把它叫做分筹契约)。像这样说吧,优先股也是股,但却不按利润分成,而是拿固定的钱,像工资和债务融资一样。但如果企业资产壮大100倍,然而优先股股东若退出,出售股票,则他仍可按获得股份投入100倍的钱,这和债务融资不同。但有的借贷,却不征收固定利息,而是和普通股一样分成,比如有的百货公司,将店位租给商家,每月按营业额提成。所以说,股票也可以不按股比分成,债务也可征收分成性质的利息。什么意思呢,怎么分成和股票还是债务无关,股票主要说的是怎么退出,债券也是。所以我说“分筹契约”与“退出契约”是两码子事。楼主这个与其叫“动态股权”不如叫“动态分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4 0:24:50编辑过]


您分析的很详细。但叫“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是没有问题的。
1、本模型不仅适用于薪酬分配的优化,也完全可以适用于对股权分配的优化
因为股权激励也包括虚股的,对虚拟的人力资本股用动态的方法来使其变化是有作用的。另外即使是对实股的股权,在使用模型计算动态分红的基础上,留出一定比例不分配现金而是作为新增加资本的入股款,将其按每股净资产面值或一定比例转为实股,这样付出了认购成本,至于比例的升降可视为持股率之间的转让,且在控制好模型的相关参数的取值的前提下,这个股份比例变化的速率是可以预测可以调节的,再加上一定的协议作为补充,提前划出股份能够变化的可接受上下区间,因而股东之间是完全可以达成相关认同的,这样并不阻碍模型在股权分配优化实践中的实施。
2、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取名与其激励思路的关联性
一言以蔽之,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思路是“薪酬管理股权化、岗位管理股权化、股权管理当然也是股权化;在股权化的基础上,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进行薪酬和股权分配方案的设计,对当前的管理方案进行改进或替换,使其产生很好的激励约束和统筹兼顾的效果,这可分成几种方法实施,同时建立系统机制,与岗位管理相串接,扩大延伸激励约束效果;最后,所有的股权化管理都要做到动态化,使激励约束效果长期化,长短期效果的结合,使效力的系统性更强效果更明显,而长期化也是另一种平衡机制,且动态的上升与下降也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有一种有意义的管理规律在里面的,规律作用的结果就是会使长期的结果产生一种自然的动态的平衡,而不会导致变化的过度即失衡”,将上述三个步骤分别用词语概括就是“股权”、“激励”、“动态”,再加上本理论的基本公式“模型”,是为“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3、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四个平衡”产生的合力结果是组织整体的“高效+和谐”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系统方案有四个“平衡”。
1)分配的平衡。
在报酬因素方面,不只是岗位与绩效的平衡,还包括历史贡献与现实贡献的平衡。在员工分配的利益关系方面,涉及到绩优员工与绩差员工之间的分配平衡。
2)动态管理的平衡。
薪酬管理和股权管理在运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实施股份化优化分配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动态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激励约束效果得以长期化,而长短期效果的结合,使效力的系统性更强效果更明显,另外长期化也是另一种平衡机制,且动态的上升与下降也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有一种有意义的管理规律在里面的,规律作用的结果就是会使长期的结果产生一种自然的动态的平衡,而不会导致变化的过度即失衡。
3)绩效管理上的平衡。
以整体效益指标为导向,实行双系统的绩效管理模式,构建利益关系链,以实现贯穿整个组织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平衡。
4)岗位管理上的平衡。
以人力资本股权比例作为岗位任职的必备“电量”,实施“岗位电量式管理”,在电量不足时下岗让贤,电量充足时有资格竞争上岗。其好处在于:首先,从管理方式的效果上讲,由于这个电量的转化是个较长期的缓步动态化的过程,是可观可测可控的,如此既达到了动态的效果,使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符合员工提升自己职位的需要,保证了操作的公平,又便于员工提前观察、预测和通过自身努力控制职位的动态变化状况,提前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还能避免传统任命制方式的武断和人情,也没有任期制的刚性死板和对胜任者的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其次,从对人的影响上分成两个方面,对岗位的候选者而言,这种新的“能上能下”的管理方式在激励对象上是有选择的,既它能够激励那些长期业绩好且有能力胜任高一级岗位者,而又避免了不重长期的急功近利式快速提拔,杜绝了以“一时一事之得失论英雄”之弊;对岗位在任者而言,则能在约束其主观不作为或同时伴随能力退化、过时、不适用而导致的荒政、懒政、怠政及乱政现象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其管理的人性化。当然,在考虑如何评价岗位在任者与岗位候选者之间的关系上,还应当要注意模型在上下级绩效管理上所能实现的特殊的平衡作用,再加之岗位任职管理上的这种股权联动标准的公开透明且可测可控、长期性动态演进双重特点,因而可以消除对在职者因岗位突然变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压力和可能构成的严重心理挫伤、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内心惶惶、担心被潜规则、被领导和同事算计等等不良心理,因而并不会破坏他们之间因实施模型而在分配管理、绩效管理上业已构筑的共同利益基础,也不会扭曲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待同事的看法和付诸的相应行为,这与传统的零和博弈重重制度机制设计下的上下级之间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浩憾、“武大郎开店不用高个子”的权谋,在管理寓言“鸽子们的阴谋”中群鸽对大象的合力陷害,以及“团队差别计件制”(本人对某些团队激励计划的专称)的乱点鸳鸯谱,将绩优绩差员工毫无原则的死缠滥捆在一起,既不能杜绝搭便车,更兼其实施结果无非两种,“绩优绩差者同奖,或绩差绩优者同罚”,这明显是一种与公平原理背离的不公平连坐机制,而在模型对此则在兼顾岗位和绩效、历史业绩与现实业绩等不同报酬因素的同时,而能做到在员工分配的互补上是“短期赢则长期亏、短期亏则长期赢”,在个人对业绩与薪酬关联的期望上是“短期少则长期少,短期多则长期多”,在个人股权变化上是“业绩率大于期初股权率则期末股权升,业绩率小于期初股权率则期末股权降,等于则平”,更可以灵活调节各种参数,灵活选择各种应用方式、应用对象和适用类型,这样在人力资本股权的变化上就是十分灵活的,灵活则更益调整更能对症,方法复杂则效果亦复杂,效果复杂解决的问题病症就多,效果更出色,因而可以认为,众多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方案无论从机制的设计还是在实施的效果上,均与模型是迥然相异且无法相比的。
试问:在以上四个平衡全力的作用下将产生什么样的系统性效果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高效+和谐”!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适用于企业等各组织的常规工资、股权、红利、民主决策权、互助保障权的分配。方法精析:http://t.cn/zj3nGVj 参考实例1:http://t.cn/zT2VnDx 研究成果1:http://t.cn/zj6p0pM

使用道具

43
HRM168 发表于 2010-6-4 19:11: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91125 发表于 2010-6-4 17:46
xiaohai1990 发表于 2010-5-30 16:38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何,呵呵
算是关心国家大事吧
希望各位高手踊跃发表自己的高论!!
个人看法,维持现状尚可,但若以更高要求观之,则可谓惨不忍睹。目前,看似各种管理理论与实施方案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有的敬若神明,有的引为创新,实则很多均禁不起推敲,细细思量之下,会发现各种问题已经堆积如山。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我们长期的研究缺乏深度,而没有深度的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思维过于简单狭隘,总是乐观地把复杂的管理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总是乐观地把以简单的管理手段去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的效果想得过好,同时甘于因循。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之未来发展,应该要分具体的方向来说,比如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股权激励与管理、岗位管理什么的。我认为,要用一个多元化、集成性的统一的管理指导思想和一个具有普适特征的主要的管理技术方法(比如“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系统管理方法)作为上述四个重要方面的核心基础来构建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进行有力度和有实质性的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图景将肯定远远比现在这般美好也更科学得多。关于这个新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内容也比较丰富了,本人对于其能战胜现行体系很有信心。
    目前还有人认为有下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基于平衡计分卡来实施构建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来实施构建,本人认为其覆盖面不可能达到绩效、薪酬、股权、岗位四大方面,且效果也无法与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比(对不同方案质量的评价,可参考使用本人提出的“五因评价法”,即用“管理思想统一、激励约束结合、短期长期效果兼具、多方利益兼顾、有系统效应”这五个评价指标及对不同指标按其重要性不同配以不同评价分值进行量化评价)。对此欢迎探讨。
    如有人认为还可以基于其他核心思想或管理技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取代目前不具统一性的分散化、简单组合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欢迎提出来,加以探讨。
    最后,衷心地希望,此帖勿沉希望大家无论知与不知,看则顶起。希望吾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界迎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春天!
人是组织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人也应该按各自贡献分享组织发展的成果。

使用道具

44
HRM168 发表于 2010-6-4 19:53: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91125 发表于 2010-5-25 20:34
20091125 发表于 2010-5-12 02:18
绩效薪酬后面部分比较详细,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但主要应借鉴管理方法背后体现的管理思想,其次再评价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选择借鉴之,切不要不做分析全盘机械照搬具体方法套路甚至设置的各项数据。
(六)绩效薪金的确定
绩效薪金又称风险薪金、风险工资或效益工资,是指经营者根据各考核指标,按照其完成既定目标的
程度所取得的报酬。
绩效薪金=基本薪金×2[企业目标资本保值增值率×0.4+(1+企业目标净
利润增长率)×0.6]
——————
可以借鉴此方法的思路,主流之法。但对于此法之后所隐藏的管理思想,则是在金字塔型的组织管理架构下所有者授权管理者一人,管理者统率整个管理团队,故所有者是而把整体企业是否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唯最高管理者一人是问,故对其考核与分配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所以并不等于此种方法就必然是实践中唯一可取的。我提个问题:正的还好说,但感觉如小学做数学题目按答案猜解法似的,主观性或个别性太强了,另外,如果几个指标或某指标的值较低而导致系数和为负,该如何评价?其实一般来讲一个正常且有稳定盈利产品和盈利模式的企业其效益好坏本身与高管关联性并不紧密,为什么目前采取这样的考核和计酬办法呢?原因主要如上,而理论界不过是顺势而为,按照所有者的想法而对此进行细化而已。实则高管在很大程度和很多情况下,要么是挥舞下指挥棒财富就成几何级数增长,要么就是虽然棒挥得不怎样但也一般负盈不负亏,但如上面这样的分配公式设计,怕是也会让很多自身勤奋但由于企业内外众多的非个人原因造成的企业效益指标的下滑要承担倒贴风险责任,这不是会造就不少的“冤大头”吗?作为制度设计者,应当合理公平科学地全盘考虑问题,我们既不能一味逢迎经营层,做对他们有利的咨询设计,也不能只逢迎所有者,压榨经营层,而应当只站在科学和公正角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所以,我以为,这个公式固然还是有些激励约束效果的(比如用本人“11种工资分配与股权分配方案的比较”的课件中提供的“5分评价法”来判断),但在经营者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值得商榷(虽然这是主流做法),也就是说,经营者到底适不适合完全担任这整个企业经营状况盈亏责任的唯一主体,而把企业里除首脑之中的中枢指挥神经系统之外的其他神经系统和五脏六腑的置之度外;另外,在目前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过细也是问题,对有些指标应当要把权力和责任一齐下放,不要做事的在下面,责任放在经营者身上,也不要做事的在下面,却把做事的收益全放在经营者身上。不要把监督者对企业的贡献捧到一个高不可及的高度,而加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忽略各个一线员工的集体贡献。如果我们认为这真地有问题的话,那就要找替代方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完善方案,那否定也是无用的。试问:如果实践中不把经营者的考核和分配像上面那样直接与整个企业的完成目标情况挂钩,但实际上又是很紧密关联的,又该如何呢?也就是绩效分类和应用上要再做创新。此问题甚深,相信未提出前,99%的同仁不会这样想,提出后,估计也应该会难倒90%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同仁。不过既然我在这里已经提供了新方法的线索,相信总有管理界的福尔摩斯高手们会想办法发现新方法的,当然如果没有探索兴趣的人,百分百发现不了。
企业目标净利润增长率=(企业目标净利润-基年净利润)/基年净利润×100%
————————
上面公式中的“基年”很对头,而不应用上年。我看有的同仁的就有这方面问题,测算上发现问题,便又做了创新来完善,但仍然不是十分好。当然,基年从短期来看是静态,但从长期看肯定要“动态化”,因为一个上了规模的企业和它上规模之前,其同样的努力产生的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个人认为这个公式从学术上还是有点玩味价值的,供初学者设计模型参考是可以的。但是,用于实践中,则必须考虑模型的效果如何,而效果如何在设计者最初持何设计理念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的,因为设计思路和具体设计方法均受设计理念(设计指导思想)的支配。
个人认为,这个公式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设计理念
为等级制、静态化、保守型设计理念。
二、对其设计方法的分析
该公式的基本结构是“基数*调节系数”。前半部分是以固定的基本薪资的一定比例(或倍数,本例中的2倍仅为举例不作参考)作为计算绩效工资的基数,这个基数是静态而非动态的,即只与受管理者的岗位等级相关,而与企业动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无关。后半部分为绩效调节系数,这个调节系数由于被管理者系是高管,所以是以团队绩效作为衡量高管的绩效指标,按照绩效好坏分为〈0、等于0、大于0小于1、等于1、大于1等几个档次,这个系数的用意是引入绩效因素对固定化的基数实施激励约束调节,使产生相关作用,此作用就与本人在“第二代薪酬管理与股权激励管理工具”的课件中所提出的“一代创新”方案相符的。但要注意的是,“一代创新方案”还是与本处的公式有两点不同,即:首先,一代创新是对固定的等级化的报酬因素确定的等级化薪酬进行调节,这包括对职位工资和技能工资,而不包括绩效工资,而恰恰本处的公式调节的对象则是绩效工资;其次,一代创新方案采取的是引入绩效因素进行薪酬差异化(等级档)的第三步即定档,但参考的绩效因素为个人绩效,而恰恰本处的公式参考的绩效因素则不同,而是取团队绩效情况作为参考,因为其设计理念就是把高管作为团队的化身,故而采取的是将团队绩效个人化的做法。
三、对该设计方法的评论
基于以上分析,该公式在设计和应用上存在如下问题:1、以团队绩效充作高管个人绩效,并希以此能反映高管自身的努力程度,理论设计上不妥当。即使是对高管这样的特殊岗位,但目前的传统理念是将团队绩效作为高管的个人绩效而实施对高管的奖惩,试问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和高管的绩效评判标准是否需要反思?是否能通过创新,让高管同样背负相应的团队绩效指标但同时也能更好地对其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加以掌控和引导呢?因为高管在其位实际背负的是引导团队努力从而实现团队绩效目标的重责,其绩效应体现在个人对团队努力的引导与调控上,而目前将高管的个人绩效完全以团队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充代,其实是这方面即对高管个人绩效究竟该如何合适的加以评价以更好的反映高管的岗位职能的理论研究的缺位所导致的。2、实施的效果会不尽理想。如上所述的,该公式的基本设计框架是前基数后系数,但问题就在基数是静态而非动态,虽说是绩效工资的设计,但一个首要的关键的报酬公式中的“基数”却被设计成为“静态”,一是固定的倍数有多大,确定这个时过于主观而不客观,不如将这个可基数与整个企业动态的可分配的额度挂钩更为合适;二是如果这个主观确定的倍数不合适,是会影响激励约束性的,有后面的调节系数也无用;三是可能有人要说,那后面不是以一个绩效的调节系数来产生激励约束性吗?但后面的问题出在这个调节系数是基于团队绩效的指标完成情况,而非基于个人的岗位职能基础上对个人的努力程度进行的绩效评价,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努力程度与团队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并不总是一致的困扰,导致分配的不公平,此外也难以消除高管团队成员的搭集体(除高管团队外,也包括整个企业的所有成员的努力)便车的心理和行为。以上效果的不理想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也说明该分配公式在设计上是有欠妥当的。3、应用的范围受限。该公式是针对高管团队而设计的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即公式不仅适用于最高管理者一个,还适用于高管团队,即也包括董事长(或)、副总经理等人在内的高层管理团队,甚至可以扩大到让更多的企业核心关键人来参与到这个激励计划,使用相同的计算公式对他们实施激励与约束。但是由于公式后面的调节系数是取团队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而设的,这个系数值对大家都相同,而不同的在于公式前面的固定薪资的倍数,从而推出这个公式若进一步扩大应用于整个中高层管理团队,其实质是一种等级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等级化分配模式,这样的模式当然是缺乏激励与约束的效力的,也不能保证公平。由此可见,该公式设计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它的应用范围是受限的,推广的价值不够,充其量也只能作为极少数企业当权者的专属御用利益政策。4、从技术上看,本公式调节系数的设计使高管的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尽合理。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本期新投入资本)/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贴现率)}×100%。若上式计算结果为100%,则为资本保值;大于100%,则为资本增值。保值是基本要求,按理说应该是对高管带领下所实现的企业整体绩效情况评价要求的底线,坐在那里不做事,把钱存在银行里拿利息,这样过一年到年底计算也应该保值,那样有所有者就够了,也无须办企业了,还要高管和雇佣一个那样大的团队干什么?从企业目标净利润增长率=(企业目标净利润-基年净利润)/基年净利润×100%来看,这个高管自身或其所在的高层团队或扩大化到其所带领的各级班子的核心成员们只要天天正常上班即可,生产、技术和销售各方面不出差错,正正常常平平稳稳,到年底只要保证利润水平与比较年度持平即可,如此企业小富即安,而高管们不思大进,不求长远也一样获得很高很稳定的厚禄(公式后面的绩效调节系数为1),名利兼得,于是在这样的对高管们的“激励约束”政策下,可以想见,他们对企业全体成员又会做何出格的要求呢?企业的整体状况又会如何呢?企业上下会涌现多少拔尖的人才和创造出多少值得称道的业绩呢?这是在假设团队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高管的努力程度成绝对正比的前提下(注意:仅是一个假设)来看高管在其努力的底线下其分配会如何。下面再看在此前提和该公式的设计下,高管多努力其分配又会如何。虽然公式看似也会在高管带领团队取得更好的团队绩效指标的情况下,其绩效工资计算公式后面的调节系数也会相应按正比幅度上涨,但与丰厚的绩效工资的“底薪”再加上极低的获取成本相比较,本公式所设计的对努力的激励效果是不是会受其影响呢?第三再看在此前提和高管的努力程度小于底线所要求的情况下,其公开合法的分配又如何。在此情况下,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保值增值率小于1,假设是0.5,这应该是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情况,再假设目标净利润增长率为-3,亦是非常的严重,那么,现在让我们算算调节系数会是多少?算一下,结果只等于“-1”,显然这个惩罚的程度与企业所面临的突然的极其严重的经营困境和危险的财务状况极其不够相关,也与高管在企业和平发展时期所享受的不怎么做事就可获得的高额绩效工资的“底薪”(对应的团队绩效的调节系数为“+1”)极不相称。这也反证了与本公式相类似的现实管理实践中大量的这类薪酬设计理念和思路在高管分享或背负企业盈亏上完全是实行的两重标准,权力与责任、激励与约束是不对等甚至极不对等、极不公平、极其不合理的。同时这也说明,目前主流薪酬管理中把企业团队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视为高管个人的业绩并以此来进行高管团队的绩效评价与薪酬支付,亦是不合理而需要改进的。
四、改进的出路
关于如何改进的思路,需要在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上齐头并进,绩效上需要新的方法来实现对高管团队的绩效管理方式,以个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管的岗位职能并创新对其的绩效管理方法,以达到使高管更好地“在其位谋其政”的激励约束效果,并完全兼及企业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而在薪酬管理上则要紧密联系绩效管理的改革成效,运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这种新型的分配优化、动态管理和系统设计方法,方能取得最科学最公平最合理最有效的管理效果(按照本人提出的最佳激励约束管理方案的“5分评价标准”,本模型可得最高分5分,在目前所有典型的管理方法模式中居于遥遥领先之地位)。
评论非常专业!思路非常独道!!
人是组织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人也应该按各自贡献分享组织发展的成果。

使用道具

45
economic9 发表于 2010-6-11 12:1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811909 发表于 2010-5-1 05:01
如果要认识到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好,应该更多地站在送盒饭者的角度上多想想一些实际情况,以更好地认识其心理。这样可以发现此种复杂形式的确是对应的症比较多,更能比传统单调的管理方法解决好问题。

下面,在为快餐企业设想一运输的模式:
考虑到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问题,这包括生产和运输的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相应的成本的不同,所以应当尽量一次性扩大规模而使相应的成本减少。绝不太可能人家顾客打一个电话才开始单独为其炒菜然后单独为其运送,这样明显小规模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所以我认为,一个可能的较理想的运营模式是,根据每日的平均各品种的销量先有个生产量的预计,然后提前安排生产,生产完后包装好,放置于合适的保温且防菌的容器内(如果有相关的较专业的设备的话),提前由运送工人抽签决定每天包干区域,然后各人负责送出去到各包干区域等候,店铺这边一有电话订购老板就按订户所在的区域通知负责该区域的运送人员送货,这样减少了来回往返的时间,提高了效果,且降低了成本。当然为什么要抽签决定运送工人每天负责的区域而不是取固定化的策略也是有讲究的,这主要是要与采取“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薪酬分配方式配套,让大家在工作分配上和争取更高业绩的机会上公平均等,因为各个区域的销量是会有差异的,这个与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地缘结构很有关系。另外,即使是抽到去销量可能从经验来说并不理想的销售区域去,由于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实行的是在考虑团队绩效的前提下按一个期初的固定分配比例(比如是众运送工人均相等的岗位分配率或是实施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动态管理后所得到的当期期初的静态分配比例)和当期的个人业绩比例的加权计算得出的综合分配率来分配,这样既起到了让当天抽签到冷门销售区域的运送工人心理平衡的作用,又对当天因抽到好的销售区域而业绩甚佳的工人所做的高贡献也有激励作用。所以说,这种方法的好处首先是利益兼顾,然后是在符合公平原理的分配思想的内涵下体现了激励的功能。

第三有薪酬上的长期激励的作用,而这也反过来形成了对送货工人之间的长期竞争激励,不仅延伸了激励的时效,而且丰富了激励的内涵。如上所述,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分配率是由两个方面分别按各自权重通过加权组成的,一个是期初的静态分配比例,这个如果放大考察期限即不限于当期来看,其实也是各期都在动态变化的,在最早的设立时点初始的比例是各人的岗位分配比例,以模拟股份化的方式来表示,设置的数量以5年左右所获得的个人薪酬总额为标准来折股,然后以后每期由当期所获得的薪酬按一定比例或取全值折股转增,从而使每期期初的虚拟股权的余额及比例均不同,这个虚拟股权可称为“人力资本股”;另一个则是个人当期的应计量业绩占所有员工当期应在薪酬分配中计量的业绩总额的比例,称为“业绩率”。可见,业绩率并不只取决于本案例中送货工人自己当期的业绩绝对数,而是还决定于其他工人的努力程度或业绩水平。个人本期在业绩分配这方面要想取得更好的分成的话,必须要比其他人有更高的努力程度或实现更好的业绩水平,这不仅影响当期(含当天)该薪酬类型的业绩块的个人分配,而且由于按模型要求每年年底要进行至少一次虚拟人力资本股的转增分配,如果按本案例中的情况采取每3个月即每季度实施一次转增的话,不同的年业绩率的情况会使工人所持有的期初人力资源股权的比例发生如下变化:(由于不想费事,就把相关论述直接复制过来,把“经营者”改成“工人”就可)。

由上可见,这种变化会给不同情况下的工人均产生不同情况的长期性的影响。既有股权方面的影响,也有长期薪酬方面的影响。于是乎,很自然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对每个工人来说,他每期(含每天)的业绩不仅只影响他当期(当天)的分配状况,还会累积影响到他下一个固定转增期后的分配状况,并且还会以一种股份的形式继续延续影响,在任职期限内永无止境,故而有很大的长期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时由于决定每期(含每天)分配的动态因素是k,而它不仅取决于自己努力和绝对业绩大小,而是取决于自己比别人更努力和最后的相对业绩的大小,这样就在加强对个人的时效激励和约束的效果上,也在工人间形成了一种赛跑比快的竞争激励机制,综合效果大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大家就要问了,既然是促进了竞争,那不是会使现实中就已经由于基本是一种零和的利益博弈关系被更加恶化,或者是使现实中本来利益不相关相对来说关系更纯粹(当然也更淡漠)的同事之间反而还产生了不好的竞争动机呢?答案是这种情况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并不会发生,这就是实施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得到的第四个优点,即模型还能促进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一致性,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共同利益基础,进而促使同事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更加和谐。由于此问题楼主以前论述过,我就不多述了,还是复制过来。见下,把文章中的“公司”变成本案例中的由运货工人组成的团队就可以理解了。楼主对此是这样论述的:


当然,本案例中工人的分配是建立在老板先按团队业绩分配,然后内部再进行二次分配。本来,按照楼主的文章《解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无论是一次还是二次分配都是要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但是本案例中没提供与运货工人所组成的团队相并列的其他团队的资料数据,所以只能假设事实上是有的,比如与厨师所组成的团队有个怎么划分可分配薪酬总额的问题,但是不存在团队之间的一次分配也没关系,那么假设老板就是直接按所有运货工人的计件工资的总量来支付给团队也是一样,楼主在上述文章中的论述所说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团队的影响的结论一样适用。不过,在此我想对楼主的观点做一个小小的拓展,不知是否在楼主现在的研究里已经有了,说出来不妨:我的想法就是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使用时,是否可以借鉴其他薪酬类型中的有效做法,来为我所用呢?而且也不会影响模型本身的运用。比如,本案就可借鉴泰罗大师提出的“差别计件制”的思路,实施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各团队按照每期完成目标的情况乘以一个团队的考核系数,用此考核系数来乘上团队的应分配薪酬额,超过目标则系数就增(大于1),正好达到就定为1,少于则系数就减(小于1)。我以为这样更能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现在的不错的基础上,更好地把团队各成员拧成一股绳,更能实现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所欲达到的目标。至于按照楼主另一篇文章《两种“捆绑式”激励机制的比较》的道理,也应该是不矛盾的。团队系数是共进共退,是“死绑”,即是楼主所说的“连坐”,一旦由于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主观不努力或客观能力不够,那么团队中的绩优者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损害对他的公平,这会导致诸如积极性下降甚至人才流失的后果,但是那种情况的发生的前提是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比如那个案例是计件制,用团队系数乘以个人业绩计算折算业绩,就是完完全全的“连坐”,而本案例中的团队系数使用的前提是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分配方法下,而模型的分配是切块的,即分配率是Rn=(Pn/∑Pn - Rn)×r + Rn = Rn×(1–r) +(Pn /∑Pn)×r,分配额则是Pn •Rn= Pn × r +Pn • Rn×1―r,这样就减弱了团队系数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吸收了团队系数法内蕴的“差别计件激励”的优点,加大了对团队的激励和约束力度,并通过团队传导到个人,从而能更好地培育团队成员的“利益共同体”意识,改进团队成员关系。
团队应该也可以实施差别计件吧,只是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时调整的灵活原则;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能很快很好解决,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以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来指导行为和进行思考!

使用道具

46
godmessi 发表于 2010-7-13 22:54: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打酱油了啊

使用道具

47
fengjie1013 发表于 2010-9-21 15:49: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是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我待过的都是小型的私人企业,风格各异,有喜欢制度化管理的,有家族史管理的,也有喜欢开放式人性化管理的。楼上说的这些计算方式比较复杂。我们自己都需要花不少精力去弄懂,怎么和员工解释清楚并激励他们呢?尤其是一些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员工。他们大多性格激烈、斤斤计较,整复杂了他们很是反感。觉得老板实在变着法的扣他们钱。

使用道具

48
20091125 发表于 2010-9-21 16:07: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7# fengjie1013 “整复杂了员工不喜欢”,那样看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整、整什么、怎么整、整的效果怎样、整的改善设计了。所以,阁下的观点先进入了一个误区,在选择“简单的管理方案”还是“复杂的管理方案”的临界点上,选择了不进去,自然,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请用下面的五因素评价法来判断)。

为什么要采取复杂的管理方案来管理员工?
引用内容来自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08132&page=2&from^^uid=1396488#pid7063807:本幻灯是本人在学习并讲授刘昕教授-全面绩效管理盛景版(125 PPT)时承续刘教授的思路“理解管理须先从分析人性入手”时自己加的!(更正:假设2的“需要”改为“主导需要”)



复杂性管理方案的效果为什么好?如何评价某项方案的管理效果?
11# 20091125
“面对复杂的人复杂的事要进行复杂管理”,你明白得到这个结论的重要性吗?这个道理看似简单通俗,稀松平常,但恰恰却不符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界主流认知。环顾宇内,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界在思想实质上(不谈操作形式的表面变化)有百花齐放吗?其实只是一种颜色一个调子打天下!有创造吗?其实还在因循,还是守成,还是僵化!有学术交流吗?无数人发一种声音持一种本质上相同的观点,或不讲理性只讲个人利益和立场的论调,这些算什么有科学性和建设性的交流?想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实践发展到今天,仍可谓进步甚微,各种关于管理体系设计的思想、具体的管理体系的设计机制仍然算不上复杂,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问题的探讨往往陷入所谓“多元简单好用”的误区,机理分析上谈不上“深”,机制设计上谈不好“全”、“联”、“精”、“变”,激励思想在实质上并没有突破,本人认为,对当前流行的各种不同的传统激励做法究其实质而言,均可冠以“简单组合型激励机制(或激励体系)系列”之名,效果是相当不理想的!
附:最佳管理方案的五要素评价法

又问:对普通的劳动力型的员工,难道现在的简单化管理就是他们满意的了(不考虑企业非法拖欠员工工资等行为对其心理的影响)?如果还是感到有很多不足,员工在内心并不满意的话,那么,对此状况有无改进之的必要呢?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连改革之心都没有,还谈什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促进内部员工满意度和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呢?难道不作为只是像财会部门等因循式地按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做事,维持好现状不出事就可以了吗?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难道不应该明确自己身负的责任是与其他专业部门不一样的,而以兴员工福祉并兼及企业利益为自己行为的动力之源吗?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适用于企业等各组织的常规工资、股权、红利、民主决策权、互助保障权的分配。方法精析:http://t.cn/zj3nGVj 参考实例1:http://t.cn/zT2VnDx 研究成果1:http://t.cn/zj6p0pM

使用道具

49
大大大世界 发表于 2012-2-28 14:02: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来支持一下楼主哈哈

使用道具

50
2940887056 发表于 2013-7-4 10:52: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