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自在江鸥
25526 107

[其他] [转贴]张五常08年4月西安交大讲课笔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073 个
通用积分
4.560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10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2326 点
帖子
170
精华
0
在线时间
2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2
最后登录
2024-4-28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解释 第一讲
张五常

各位同学:
我今天不是来演讲,做报告的,我是来教学生的。
在自己对经济学研究的过程,20世纪的名家差不多有一半是教过我的朋友,而我自己也很努力的读过几年书,我今年72岁,现在要教的是我自己的经济学,别人的经济学我已经不理很多年了。
有个现象很奇怪,为什么经济学有西方经济学,却没有东方经济学?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经济学)不象物理化学,物理化学这类在西方受到重视,是近300年前才开始的。但经济学是关于生活的问题,没有人能不理会生活。那些象什么原子啊,分子啊,可以不理会,但是不能不理会生活。
回过头来看,老子对经济学有兴趣,韩非子、庄子也有兴趣。他们对于经济的看法,绝对不亚于欧洲同时代的人,就算欧洲到了斯密之前,法国的学派也好不过韩非子的言论。
现在我们的所谓海归派,那些哈佛博士,却只说西方经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个原因是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有学问的人都去做官了,做官的那些人会写文章,会写诗,写书法,还会画画,个个都会哦。
就象苏轼写的那个赤壁赋,最后讲到“清风明月,取之不尽”,讲到产权问题,摆明是经济学的天才。
(但)他只是写文章画画,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是无法制有人治的传统,以及家族的传统。工业的发展,在中国也就100年的传统,有工业的时候就妻离子散,要外出打工,中国的旧礼教家庭开始崩溃,这大概就是100年前的事。
再往上,家族的传统,你说是一间公司也可以,有钱的有几十个老婆,这也是传统。那时候没什么大的现象能触发思想家对经济的发展。但是英国在17、18世纪的时候,工业革命开始了,工业革命有两项重要的发明:协作式工厂的出现,那时变动很大的;对外贸易变得很重要。
当时的乾隆皇帝跟英王的联络书信,他算是18世纪的人,英国外交大臣来中国跟乾隆打交道,要跟中国开展贸易,乾隆送礼物给他,有一封信是很有名的历史文件。他说我们中国没有兴趣跟你们这些土番从事贸易,因为我们什么都有,对贸易没有兴趣。
但当时的欧洲,对外贸易已经兴起,有奴隶的贸易、有真金白银的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亚当·斯密,一个相当于中国司马迁的人物。
英国出了很多重要的人物,这个是最重要的,后来受他的影响出了达尔文。斯密写了《原富》,又叫《国富论》,很厚的,很重要,我对今天的经济学家一个很大的批评,就是他们没有读过国富论,不了解斯密,他们认为斯密的思想是过气的,他的理论是有错的。
做学问不是这么做的,错和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斯密大气,他有架构,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书里有很多错,但那不重要,谁没有错呀?但斯密做出了那个架构,里边有宏观、有微观、有市场理论、有租值理论、有工资理论,应有尽有。
他花了12年的时间观察,(将观察所得)放在一个框架里,这个架构好,非常之好!
所以斯密的伟大,不在于他是错还是对,这是两件事。他是靠观察的,什么现象都观察,他看到制造业的现象,还有各地的历史。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很多观察是有错的,但是他的观察非常敏感,然后将观察到的现象放入框架。
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伟大传统,假如没有斯密,你把斯密拿出来,他们(西方经济学)未必斗得过我们的韩非子,我们的庄子。但是斯密伟大,他大气。
斯密的传统到了李嘉图,他也是个天才,再把它理论化,李嘉图的智商是很高的,他造了一个很大的模型,但他的模型是受斯密影响的。
下一位天才是密尔,1848年初,又是受了斯密的影响,那时候已经引入数学了。再到后来,1890年,大约40多年之后,剑桥的马歇尔,数学家,也是个大天才,终于形成了最完整的架构。
他的架构有没有错,有,错很多,我一眼看去就说它错错错错错,但是老实说,我从心底里佩服他,因为他有这个架构,我可以拿过来左改右改。
所以从斯密这个古典的传统,到李嘉图、密尔还是古典的传统,到了马歇尔,因为他把边际分析引进来了,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传统。
新古典出了很多人,(未听懂两个人名)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比起马歇尔来说,就显得小气了,小气之极。
他们没有真实世界的内容,只是靠数字来表达,总是在讲均衡,但没有内容。所以象我这样的人,在看数学方程式的时候,总是边看边骂,因为年轻的时候我也懂数学,但是它没有内容。
而马歇尔是古典传统,他走的是斯密的路,是关注真实世界的。他的理论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而弄出来的。但他的困难是,他自己对真实世界认识不多。
马歇尔之后,英国还有些名家出来,其中罗宾逊夫人我认为是最好的,她拿不到诺贝尔奖很可惜。她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在文革的时候支持中国共产党。但她拿不到奖是不应该的,我管你支持哪一方或者什么人,学术归学术。
她开始走的那条路,就不象马歇尔,全面性的系统研究是从斯密到马歇尔,之后就是拆开来做(研究)。大师如费雪,也是拆开来做,很好,做得很好。
但有些人我觉得就没那么好,比如凯恩斯,我就觉得不那么好,因为他的《通论》我看不懂。我真的看不懂,我有个朋友说他看得懂,写了本很出名的书,但是我看不懂。
就是因为凯恩斯才搞出个新的宏观经济,其实宏观经济斯密已经有了,但是到凯恩斯时他就是另外一种。现在你要问我研究的是宏观还是微观,对我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有人说他是宏观专家,我问问我自己,1981年我就预言中国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96年我预计香港起码要出现10年萧条,1997年我说香港将会有8%以上的失业率,其实种种推断,我4年前就已经说出美元一定完了,据我所知的那些宏观专家,包括我最尊重的弗里德曼,我跟他比推断,比十次他会输给我十次。
有什么分别呢,你只要把握准局限的转变,没有什么宏观跟微观之分的。所以我对凯恩斯的批评——这个人很厉害的,不是开玩笑,打桌球很厉害,未必能赢丁俊晖,但也是职业水平。很多人很怕他,很多人也很怕弗里德曼,因为他(思想)很快——但是我认为凯恩斯的问题,是他对价格理论掌握不够,你们可以自己看看,我当时是看不懂,就象看不懂马克思一样。
到了看不懂凯恩斯的时候,我就不服气了,天底下哪有那么聪明的人,聪明到让人看都看不懂。你说你比我聪明我不跟你争,但有什么理由你竟聪明到让我看都看不懂的程度呢?这是没有可能的,比考试、比下棋,你不一定能赢我,有什么理由你写本书我连看都看不懂呢?
所以我后来对科斯说得很清楚,他也觉得同意,我说科斯,老实说,连张五常都看不明白的(理论),绝对是错的。他也同意我的看法。
我的朋友说他看得懂,这个问题……
?
现在我要给你们讲的,是我的经济学,不是他们的经济学。但我的经济学跟他们有很大分别,我的经济学跟你们老师的经济学,也有很大分别。所以你们来听我的课,就是听我“一家之言”。你不能回去就跟老师说,张五常不是这么说的,这样我会很尴尬。
我可以不听他们讲,他们也无需听我讲,各讲各的。但是你们既要听我讲,又要听老师讲,然后你自己做选择,我没有叫你相信我。
我当年听阿尔钦的时候,他的讲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是自己考虑;听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我也是自己考虑。现在我要你们也自己去考虑的,是我的经济学。
我的经济学跟他们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自从1969年,也就近40年前,我决定不再读书了。不再看别人的作品,我不理了。
有些人要我审稿,我也看看,不想做就不做了;有人给我推荐什么伟大作品,我也懒得看。我认为一个人有读书的时候,有思想的时候,在思想的时候最好不要看别人的书。所以人家批评我不读书,因为人各有志嘛。
我选择不读书是有原因的,因为1966年,大概是5月份,一个晚上我自己坐在家里,拿支笔要解释台湾的一个问题,一个晚上就把佃农理论弄出来了。第二天再反复重证,没有错。
后来我再去看人家的理论,居然跟我的理论完全相反,哎呀大件事了!到底哪个理论对呢?从斯密到密尔,好多人说的理论跟我完全不一样,结论完全相反,到底哪个对呢?结果现在历史证明,我是对的,他们全部都错了。
这个不重要,谁对谁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当初在做理论之前,看了他们的理论,我自己的理论是做不出来的。就是因为没看过,我才做得了来。你们去看马歇尔的理论,是没错的,但我做出来的跟他完全不一样,就是因为我没看过他的。
张五常是何物呀,全世界那么多经济学家,有时候不看是对的。你看了马歇尔的传统,就想不到我的理论。
当时我的理论出来的时候,全世界都反对,我的老师也反对。但是他们既看不到他(马歇尔)错,也看不到我错,两个理论又相差那么大。但你再清楚的想一想,就发现他们的理论全是错的。
所以我的老师阿尔钦就跟我说过一句话,说张五常,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天才,你的佃农理论,一点原创性都没有,就是最传统的经济理论。其他人的佃农理论之所以错,就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理论掌握不够。
对我来说,在那个时候我在教高级价格理论,在华盛顿也是教高级价格理论,在理论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在研究生时考理论科科都是第一。但是我后来教书时,发现那些教科书本本都是错的,到芝加哥大学也是,总是觉得不对路。
就是对我很佩服的人我也觉得有不对的,象我最欣赏的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第五章,讲成本曲线,他真是天才,但是他没有解释曲线为什么会是碗形。讲得天花乱缀,但是最关键的一点他没讲,说明还有很多问题。
所以经济理论对我来说,不是没有可供研究的理论,而是太多废物,就是这个问题。你要解释世事,我自己的考虑,在理论上要清除废物;其次在实践上要走回斯密的路,对真实世界要有认识。
所以自1969年开始我就在街头巷尾到处跑,细心看,对真实世界有认识,然后再用理论解释,不好的就淘汰。这些年我已经淘汰了太多理论,几乎所有生产函数的理论都被我淘汰了,所有的效用理论也都淘汰了,下一次我要谈谈效用理论的问题。
很多理论说得天花乱缀,但我自己用不上。当时我就觉得有很大问题,因为在香港有很多经济现象我解答不了。所以我必须创立自己的理论。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大手简化理论,然后在简单的理论里搞变化;二是理论可以很复杂,但复杂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很简单。
很简单,理论简单的,变化就复杂;理论复杂的,里边的每一个部分就简单。你选哪条路?我选前一条简单理论,然后搞变化,很多淘汰。到最后只剩两条,一个需求定律,另一个是局限的变化,其他的能不要的都不要。
然后要花很大功夫去观察真实世界,当你只剩下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要了,什么博弈论,偷懒行为,统统不要。久而久之,解释世事的时候就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当时的老师和朋友们也对我有很大帮助。
老师说,你追求自己的学问,自己走自己的路,是件很寂寞的事。这么多大名家在,你听不听他们说?有阿罗在,有萨缪尔森在,你听不听他们?我一个不理,自己走自己的路,当时朋友们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好象庄逊,现在已经不在了,1968年他对我说,你不用理他们,20世纪从事理论的,最好的就是你。
其实我也想过搞理论的,但是科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理论基础马马虎虎,但对世界的观察是很深入的,他也喜欢我的东西,我觉得我应该走他的路。所以来来去去就是,理论要简单,但这么简单的理论,什么都是一条需求曲线,这个变化是变化万千的。
你们要讲需求定律,我可以敞开跟你们讲,你们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但是怎么衡量经济学理论好或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解释真实的现象,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了。
能够解释现象的就是好理论,除此之外讲什么都没用。你想想福利经济学有什么用呀,福利的上上下下怎么衡量?我曾经写一篇获奖的福利经济学论文,我那时是研究生,好尴尬,我不要那个奖。
你给别人一块钱,没法证明整个社会的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就这么简单。你无法知道,我给你10元,因为经一经你手,就变成100元,其中没有什么现象值得解释。
有时我赞成某个政策,不赞成某个政策,只是认为从经济学来说,你这个政策的效果是怎样的。比如最近我反对新劳动法,因为你说这个法是帮助穷人的,但是它在经济上恰恰会发生反效果,我的经济学说一定会有。
我这么说你以为我反对新劳动法吗?其实我是反对你的言论是错的。所以经济学除了解释还能有什么用?
整个欧洲的古典经济学发展,全部都是根据推动政策的需要来做的。推动政策是主观,解释世事是客观,看你怎么选择。
当我分析经济的时候,我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说话,很多人不会这么做,真不会的。好象很多人赞成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对他们是有利的,所以他会找出所有的理由来赞成。很奇怪的是,大部分经济学家做不到我这样的,我反对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升值对我是有利的。因为我已经预计到它会升,所以已经为升值做了投资准备。它升了对我有利,不升对我不利。
但是我反对升值,不是为个人,而是因为升值帮不到中国的农民,因为他们是要跟其他国家的农民去竞争的。你一方面告诉我说要帮助农民,另一方面又让人民币升值,这对我来说就是不客观的。
你支持政策没问题,但作为一个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你能不能做得到客观呢?物理学很容易做到客观,那些分子原子来来去去,对你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人民币的变动,股市的变动,都会影响到你的个人利益。
如果你不能够做到,将你自己的利益跟分析分开,你还是不要搞经济学了。
全部都是这样,很多都是这样,我还是不要提名字了,很多你们很欣赏的经济学家都是这样。
为了解释事实,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加进去,但是现在你看看很多人,赞成人民币升值背后有多少自己的利益。你要替那些农民想想,这些农民一辈子也不会到法国去喝红酒,人民币升值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如果不升值,他还可以进城找份工做。

解释和推断是同一回事,也就等于说你可以推断一件事会发生,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你推断一件事会发生,跟你解释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其复杂程度要困难很多。
某件事发生了,为什么会发生,答案就是:局限条件转变了。很简单的事,需求定律摆在那儿,你明知它发生的时候,回溯它的局限条件转变是相对容易的事;但是在它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你要如何去推断它的局限条件转变呢?
世界这么复杂,几千条局限条件在转变之中,你怎么突然就会发现什么事会发生呢?所以推断比解释困难,但原则是一样的,你要看到局限条件转变的发生。所以在1981年的时候,我看到这种局限转变的发生,看到中国经济的局限条件在发生转变,我看得很清楚,所以我说,中国一定会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种转变能维持不变的话,一定是走向资本主义。
准确率怎么样?当时我就是拿支笔,10000字就是10000字,准确率就是准确率。因为我看到它的局限转变,有需求定律,我就这么说了。
我93年就开始说,香港有问题了,96年说香港有10年经济不景,但我当时不知道大陆会搞自由行救了香港,我97年说,平时香港的失业率只有2%,我说要过8,这个问题(局限条件的判断)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多年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看到的。
发生过的事,你要解释它为什么发生,很容易看到过去的局限转变;但是没发生的事,你要推断它发生,这个难很多。但是两者的解释原则是一样的。
现在这个问题,经济学的作用,你一定要相信我,只有唯一的作用,那就是解释。关于政策的问题,一定要经过解释,你推出来的政策会有这样的效果,一定要推算得很尽,推算出来的结果你喜不喜欢,那是另一回事。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人建议的政策,很多都是为政治上的利益,或者是取宠某些人,或者为个人的利益。我个人来看,很多政策都是这样的,我这个年纪了,这么做搞得很多朋友都不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谈贝多芬、苏东坡都没所谓,但如果你以经济学者身份跟我谈,而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某些建议的话,坦白说,我看不起你。那没办法。
物理学和化学不会讲利益,但经济会。所以很多人对经济的主张与解释,我不知道他们什么原因。比如两年前,我建议香港港币跟人民币挂钩,脱离美元,我说港币钩着美元是会出问题的。我也没说太多,但是被人骂得一塌糊涂。为什么骂我?在这么明显的事实面前,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如果你为自己,有一元的利益,但对社会有一元的损害,你做不做?可能做。如果自己有一元的利益,而对社会有十元的损害,你做不做?很多人做。自己一元的利益,对社会有100万元的损害,都有人做。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不能做到,把自己的利益跟社会分开,你就不要学经济学。

回过头来讲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经济学除了解释别无他用。我个人奉信的解释,来来去去都是维也纳学派,这是20世纪初开始,有几个很厉害的人出来,一个是卡尔·波普尔,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就是卡纳,我的老师,他应该比波普尔还要厉害,但波普尔的名气比较大。
他的那套科学方法,只有一个重点,一个重点,没有第二点了。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任何解释是对的,永远不可能。我们只可以证明它是没错的。
没错跟对是两件事。我指定的情况是没风吹的时候,我这只笔一放手会跌下去,放一百万次都会跌下去,但是说不定在非洲某个地方,我可能一放手它就会往上飞。
你不可以说万有引力是对的,只能证明它没错。没错就说明理论是有用的。问题就在于所有的理论,以及理论推出来的假设,唯一目的就是试图证明它是错的,而不是证明它是对的。所有的实验都是为了证明它是错的,你推出来的含意,你要证明它是错的。
下雨天上一定有云,如果天上没云,就不会下雨。调转过来,如果天上没云,而又下雨的话,这个雨云的解释就是错的。维也纳学派的看法,大多数人的看法,我自己的看法,你都一定要设法证明它是错的,证明不了它是错的,那这理论就说明是有用的,算是解释了现象。
所以(在思考理论时),你一定要设法证明它是错的,这是很关键的一着。
第二个重点,也是我跟经济学家有很大分歧的一个重点,我说下雨有云,你在验证这个解释的时候,云和雨都是看得见的,假如雨和云都看不见的话,你怎么去验证?
我不是说没有上帝,但如果雨和云都看不见的话,你不如把上帝摆到云那里,因为没有人验证得了。
你要记住,这里不是指一定要亲眼看到,但是至少要能证明有这样东西存在。科斯的音波频率,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证实它的存在;生物学里的DNA,是有这个东西存在的,50年代证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曼德尔在做遗传学研究的时候,还看不到DNA,但是他证实了这件事。
但有些东西是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你怎么验证?从这点来说,我对看不看得到验证的东西是很重视的,我对现在这些理论批评得很厉害,因为我看不到它们里边有什么东西。我不是说它错,也不是说它没有内容,而是不知道(在真实世界里)怎样去验证他们的学说。
比如说博弈论,就是我在加州搞的卸责理论,一种勒索的行为,我看不见什么叫勒索的行为,说我花言巧语去迷惑女孩,你怎么知道我是花言巧语呢?你从何而度量?这是有很大问题的。
所以当我从事实证研究的时候,凡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也就是说“看不到”的,我都很害怕。因为这是很难处理的,你们听我说,理论的起点一定有抽象成分,一定有的。有的抽象概念(在真实世界里)就没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没这种东西,还要把它搞得象雨和云一看能看到,只有看到了才能验证,没有看到怎么去验证呢?
比如我说我爱我老婆,我不能说我爱她多少,这是没法验证的。所以很多经济学理论,我都觉得不知所谓。所以说理论上,看不见的东西越少越好,有一样就已经很麻烦了,如果有几样那就根本乱了套。
需求定律非常重要,说得很清楚,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大家都学过的。但是这里边有问题,很大的问题,在需求定律里,价格变化是可以看见的,但是需求量是什么?需求量在真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需求曲线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是经济学家想出来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价格变动后,需求量是看不见的,是意图需求。没有经济学家,就不会有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没有经济学者,就没有需求量。
就这一个需求量看不见,就非常麻烦,非常麻烦了。所以你可以想象,有多少经济理论全都是废物了。他们以为需求量在那里。
但我们必须有这个定律,没有这个定律就没有经济学。价格变动,需求变动,是真有其事的,但需求量,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看到的是“成交量”,只有成交才会有量。但成交量不是需求量,你去买苹果,多少钱买了多少个,这是成交量,不是需求量。你说头不头痛呀,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呀,确实很头痛。
比如这条是需求曲线,这条是供应曲线,供应量不知道,需求量也不知道,那么你说市价低于均衡价,就会出现短缺。喂小心点哦,这个所谓短缺,就是需求量大于供应量,同不同意?同意,但是需求量是看不到的,供应量也看不到,那怎么会出现短缺(这个概念)呢?
所以我张五常在1974年对短缺的解释就是,短缺的定义,是经济学者的脑子短缺了!
需求曲线跟供应曲线打个交叉,相交那一点的价格就叫做均衡价格,胡说八道。均衡的概念,是从物理搬过来的,我放支笔在桌上,它不会掉下去,这是真有其事,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物理现象。但是在经济学里是没有均衡这回事的,你从物理学搬过来,但你怎么知道是均衡的?
我记得我1967年刚到芝加哥大学不久,有个博士生去讲他的经济学博士论文,数字一萝萝,方程式一大堆,用计算机算出来的种种结果。教授们都在那儿,林毅夫的老师也坐在那儿。他在那里讲市场波动,用理论证明市场什么时候就找到均衡点,我当场就说,你们芝加哥教的是什么经济学呀?你能看到均衡吗?看不到的东西(在概念上)是不存在的,你这样来教经济学,真是笑死人了。
这是芝加哥大学啊,我记得那个博士莫名其妙的论文就没有通过。

1969年春天,我在温哥华开车到西雅图,科斯坐在车上。他在车上跟我就投诉均衡这个概念,他没想过均衡这个东西,在经济学上是没有均衡这种现象的,但物理学有。他是大师,想法不一样,他认为均衡这个概念应该从经济学里取消。
你们知道科斯对中国人是很偏心的,他常常开玩笑说我是第二个马歇尔。我当时就跟他说,按照行内的理解,均衡这个概念是应该取消的,因为真实世界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保留它,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说甲发生导致乙的发生是一个理论,甲和乙应该都是看得到的,这样如果看到乙的时候,就应该会有甲;如果你发现有乙而无甲的时候,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
如果甲发生,乙和丙都会发生;或者说甲发生,会导致乙或丙发生,都是可以验证的,复杂一点而已。如果甲和乙发生,会导致丙发生,也是可以验证的;如果甲或乙发生,会导致丙发生,多了一层,但仍然是可以验证的。但是这三者一定是要可以看到的,看不到就没法验证,象需求量一样。
如果一斤梨的价格是5元,但是政府说,不可以卖多过2元,这是甲,那么乙就可能是排队,或者搞人际关系,可能走后门,很多可能。因为甲发生了,可能乙,可能丙,一直列到方程式里的点点点(无穷多),那么这个理论就是不均衡的。
在经济学里,均衡的解释应该是可以有一个肯定能被推翻的假设,在这个情况下,均衡是有用的。
所以讲到均衡理论,到了均衡点的时候,我们就说,有一个可以验证的假设。假如不到这个均衡点的时候,就推不出可以验证的假设。
要记住,这里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假设里的甲啊、乙啊,都要是可以看得见的对象,看不见的东西不要引入。
对这个问题,我有个朋友叫贝加(贝克尔),很厉害的,拿过诺贝尔奖。但我跟他有分歧,他喜欢搞效用函数(国内叫功用,但我认为叫效用好一些)。这是个头痛的问题,广东话有个说法,叫做“多只香炉多个鬼”,需求量看不到已经很头痛了,效用也是看不到的,没有这种东西,这是不是多只鬼?
一个需求量已经搞得手忙脚乱了,现在又多了个看不见的效用,没这种东西的嘛。
如果不是边沁,根本就不会有效用这个概念。一给我一块钱我对你笑,你怎么知道我的效用是上还是下?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效用这个概念,可以不用就不用。后边我还会讲到,什么情况下叫做可以不用。
能不能观察得到,是不是真有其物。是我在经济学上,跟行内朋友很大的区别。我看了很多理论,很多经济发展理论,用的函数跟术语,我不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不知道在讲什么。
我不是说他们说的没道理,是有道理的,但那只是说故事而已,你看不见怎么验证呢?
从理论的出发点来说,不能够完全没有抽象,需求量就是抽象存在。你看到就真的发达了,如果你知道某个产品的需求弹性,一定会富可敌国,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富可敌国,所以需求弹性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看不见的东西,能够减少就减少。对于实在不能减少的,你一定要把它转换成看得见的东西,再去验证。我以后会讲怎么处理这些情况。

研究经济不能缺少需求定律,很简单,因为解释行为一定需要约束行为,没有约束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这支笔就是受到了约束所以不往上走,在物理学上,我们说是因为万有引力的约束力。
在经济学上,我们说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说他受到什么力,而是说他选择怎样去做。具体是不是选择不用理,我说他任何时候都这样做,是根据需求定律做出的选择,是不是选择并不重要,那只是一个方法。
我说一个人结婚是选择,吃饭是选择,上楼是选择。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选择。但是选择一定要受到约束,没有约束是没有解释的。
而据我所知,经济学唯一的约束就是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就这么多,其他都不重要,完全不用学。
我再说一次,经济行为严格来说,一定要有约束才行,如果任何行为都象无定向风那样无约束的话,任何理论都没有解释力。物理学如此、化学如此,经济学也如此,物理学解释现象,没有说现象的改变是物体选择的结果,但经济学上,人的行为一定是选择的结果。
所以经济学有一门学科叫价格理论,其实就是选择理论。究竟是不是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说他是选择的结果,在选择时一定会受到很多约束,让他一定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不允许他随意去做,而这个约束条件,就是需求理论。
经济学就是这么多,你们能体会到就去体会,体会不到也没办法。
有没有例外?没有例外。逻辑上会不会有例外?逻辑上允许有例外,但是我规定它不许例外。这个问题就是这么简单,需求定律,但是需求量看不见,连上帝也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没有经济学家,就没有需求量这回事。
理论简不简单?好简单。难不难用?好难用,非常难用。但是当你能够用到得心应手的时候,会非常精彩,令你意想不到。
我所有推断用的东西,就是这个。简单而言,需求定律学说,是我唯一不能放弃的约束人行为(的条件)。
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需求量当然有很多说法啦;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那么对于价格你又怎样看呢?
所有的转变,所有局限条件的转变,我要把它转到价格转变的范畴里去,你明白吗?
无论你是在鲁滨逊的世界,市场的世界,还是人民公社的世界,所有的转变,无穷无尽的转变,原则上你都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价格或者代价的转变。没有市场也是有代价的。
再说一次,结构就是这么简单,一个需求定律,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解释,其他理论我都可以不要。其中的困难是需求量无从观察,所谓价格转变,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市价,而是将所有局限条件的转变,都将它看成代价来看。
就是这么简单,一个需求定律,一个局限的转变,你能掌握得到,就能解释现象,掌握不到,就无解释。因为这个世界非常复杂,你要用复杂的理论去解释复杂的社会,成功的机率是很小的。
你看看我这些年写的中文和英文文章,在推断方面,无论大小现象,在推断和解释的准确性上,是不输于物理学家的。就因为我用这个简单的理论。
让我说个故事给你们听,当年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的论文老师赫舒拉发,在1965年的时候,我问他怎样才能写出你们能接受的博士论文。他告诉我,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样的博士论文我们可以接受,但我可以告诉你,什么样的博士论文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如果你的论文告诉我,这些(现象)是因为需求转变,那些是因为供给转变,这种论文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经济学不是需求和供给,还有什么好说的。
后来我就跟老师作对,我的《佃农理论》整本书没有用过一个需求这个词,但是整个理论讲的就是需求。
今天差不多了,有问题你们问吧。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bh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西安交大 张五常 经济学有什么用 经济发展理论 卡尔·波普尔 笔记 五常 讲课 西安交大

已有 2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253197054 + 1 + 1 + 1 好评为何不加精?????
dongjinpeng + 20 + 4 你的帖子受到了会员的好评,继续努力。

总评分: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16 15: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第1讲.希望热心人能提供音频文件的链接.

使用道具

藤椅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17 14: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学说需求? 第一部分(1)
张五常

昨天的讲课,我发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们的经济学基础不一样,相差很远。这不是说一些人比其他人厉害,而是基础不同。这几堂课怎么教呢?
回去我又看了自己写的经济解释,真的很深,那我应该怎么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里我要先讲讲几年前我写的这本书,叫《科学说需求》,你们不要买,很贵的。网上有,但网上的版本应该不好,好的版本就是这个繁体版,我送了几本给教授,你们可以去影印。原书很贵,几百块一本,你们不要买,自己去复印。
这本书写得好,我自己现在未必写得了这么好,在讲需求定律方面,没有书比这本更好。
20世纪的四位价格理论大师,是对需求分析功夫最深的,一个是我的老师阿尔钦,一个是我的老师赫舒拉发,一个是芝加哥的弗里德曼,另一个是芝加哥的斯蒂格勒,最厉害的这四位,都是我的朋友和老师。
我当年融会贯通,把他们对需求的理解都消化了,然后自己再补充。青出于蓝是很容易的事,你教过我,我超过你是应该的,所以我这本书里讲的需求理论,远超过他们几位,但你仔细看进去,他们的东西都在里边,但我有的东西他们没有。这本书有超过一半的资料完全是我自己的。
经济的大事,就是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问题是怎么解释需求的曲线,这是很重要的事;第二点就是局限的变化,怎么样简化。我所知道的经济解释就是这么多,经济学里不是没有其他东西,只是我认为太复杂,不需要的。
这里要说的是,我所说的,所用的那条需求曲线,跟外边人所用的不同,我这条曲线里的含义,在其他很多经济学理论里认为是不同题材的。你们认为有用的(内容),我都放到这条曲线里了,我知道你们一定读过效用的分析,或者叫功用的分析,有所谓无差异曲线,其实我在香港把它翻译成等优曲线,不是无差异,是有差异的,所以用等优。我知道国内和台湾都是翻译成无差异,现在香港都跟着我说等优。
这个等优曲线的分析,在经济学上是有很悠久的传统的,但是我不用,因为我的需求曲线里已经包括了它。
等优曲线的效用分析没有教什么新的东西,都在我这儿了,何必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呢?又象你们读到的产出函数,英文叫production function,很多人都会用,但对我来说,也是在需求曲线里,是多余的。
所以说理论要简单,越简单越好,但是变化要复杂。你对变化的复杂要掌握得很多。
我先讲讲效用的分析,大家都知道的等优曲线,也就是无差异曲线。(画图)其实里边根本上是没什么内容的。
世界上有两种物品是可取的,一种是有胜于无;一种是多胜于少。两个苹果和一个苹果让你选,你选两个,这就是多胜于少。经济学上把多胜于少的东西叫做经济物品。
之所以有贫乏(absence)或者说缺乏,都是因为多胜于少而来的。由于多胜于少,对我来说,苹果我要多一点,你也要多一点。如果世界上有多过两个人,那么由于大家都要多一点,就会出现竞争问题。这是经济学的困难开始之处。
我要多点,你也要多点,竞争就存在了,竞争一定要决定胜负,决定胜负就需要规则。象田径赛,在什么规则之下要斗快,什么情况下算赢,一定要有准则才有输赢。
就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也是有准则的,准则就是“弱肉强食”,可以乱打一通,也有输赢之分。
因为有经济物品,又因为社会多于一个人,所以一方面有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竞争无可避免。
如果要放到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他会有缺乏,会想要多点,他要一条鱼,这条鱼对他是经济物品,但是没有竞争。所以在鲁宾逊的世界里有缺乏问题,但是没有竞争问题。鲁宾逊要考虑的,是要多条鱼的成本是多少,比如少睡些觉,少种棵树。他有缺乏问题但无竞争问题。
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所有的经济学问题我两个小时就讲完了,很简单。
但是当你加多一个人后,就复杂了。我想要多点,你也想要多点,那就复杂了。有个女人在这儿,你摆两个男人在旁边,就会很麻烦。
如果有竞争,不可能不决定输赢。决定胜负就要竞争的准则。在经济学里,这个竞争的准则就是产权制度,或者是风俗习惯。
所以经济学里如果不注重产权制度,那就不是经济学。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只注重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又引起市场制度的问题,也就是合约的问题。
但新制度经济学是60年代开始的经济学,如今的经济学差得太多了,全部是博弈论。我没跟进,也不认为他们能做出什么好的事来。
这个产权问题,就会回到局限的问题。下个星期讲局限的问题,科斯定律就是讲局限问题,这是个伟大的定律。你要明白这个问题(产权),就要讲局限,这个问题我下周再讲,现在回头讲需求定律。
现在先说传统的需求理论,一般是从效用理论讲起的。所以我们回头来说,经济物品的定义是多一点比少一点好。现在有两种物品,两种物品都是多一点好,人是会选择的,他当然两种都要选择多一点。当然他不能无限的要,因为有局限的因素。当他选择的时候,除了多少以外,还有一个经济学上很武断的公理,那就是任何经济物品都是可以替换的。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放弃任何东西去替换任何其他的东西。只要他放弃的够少,而换取的够多,每个人都愿意。
很多人会说,不是的,我是有原则的,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但我不这么认为,经济学也不这样认为。你们要明白。
我今天来教书,我要过马路。过马路时我被车撞死的机会并不是等于零哦,所以我今天来教书,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来教的。你不可以否认,我是放弃了一点的。我坐飞机来,失事的机率也不是零,你们要明白。
我在这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孙子,但是今天我在跟你们讲课,而不是跟我的孙子讲,在原则上来说,我爱你多过爱我的孙子,我是有放弃的。
你说我是有原则的,但是如果放弃得足够少,而获得足够多的话,没有什么原则是不可放弃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c44.html

使用道具

板凳
聂辉华 发表于 2008-4-17 16: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三卷本,应该看的。
Shleifer: Oliver, you look so funny!
Hart: What funny?
Shleifer: Everything!

使用道具

报纸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18 11: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聂博:感觉论坛好冷清呀.希望聂博能充分发挥影响力,传点张教授西安讲课的音频或视频文件,以增加人气.

使用道具

地板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18 13: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

你看看这条无差异曲线(图示),你们都知道。我纵轴上画的是X,也就是价格;横轴上是Y(物品)。对任何物品来说,是越多Y越好,也就是说,多些Y,你会选择要,没有任何主观的含义的。
如果一个人在A点上,他是愿意替换,愿意牺牲,愿意放弃X换Y,或者愿意放弃Y换X。这在经济学上,100多年前就有这个概念,也就是等优曲线。
如果你画一点在这儿,对他来说是一样没有区别的,这条线一定是南北方向走的。这条线一定在这个方格或这个方格,不可能在这个和这个方格。
这个英文叫 indifference curve,中文就是等优曲线。换而言之,任何一点在这儿,都要会比A要优胜。而在任何一条这个曲线上的点,跟A都是无差异的。
我现在画这条线象蛇一样,在书上它是向内凹的,是一个弧形。我现在先不说那里。整个功用理论分析的价值,说这条线比这条线好,这条不如它,你要排列它们,怎样排列,这是一个武断的排列。
我可以称这条线叫A、B和C,但是这些线条有无限多条,我怎么称呼它们呢,那就是用数字,因为数字也是无限的。
比如我这条叫1100,这条叫900,这条叫-200。我很武断的把它们放下去,唯一的要求就是数字越大越靠右。
所以说排列是一种量度。我用一个数字放进去,1100,900,对另一个人来说,1100永远大于900,这点好过这点,而这点好过这点。
这种排列的方法称为序数排列(ordinal ranking)。序数排列的特点很简单,不能够相加,但是可以排列。
选美比赛,你看选手的身材,一个胸围34,另一个32,这都是可以加的。但是评分时,你给这个92分,那个给88分,这个数字就只是一个排列。
你说一个面包值2,一个牛油值3,两个加起来可能不止5,这就是序数问题。
以前边沁的时候,序数是可以加的,但我们现在不加了。
这个数字里,有1100,有900,有-200。我们在900和-200之间画一条线,它的数值一定是在900与-200之间,一定要按这顺序排列。
问题是这个数字排列需要有个名称,比如你说100磅,50尺,或者多少公里,都是定名。那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这是很多经济学书里解释错了的。
最正式的解释,你要替你刚出生的孩子起名,拿本字典,翻开来闭着眼拿手一指,那个字就叫做utility(效用、功用)。效用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只是一个选择的排列定名。
我们说高数字比低数字可取,并没有说它好一些,或者更让人开心些,只是可取而已。
这个效用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完全没有任何福利或者快乐的含义。以前是有的,你们的书上是有的,但是任何懂经济的老师,都不会告诉你什么快不快乐的问题。
到希克斯的时候,还是讲快乐的,我何必管你快不快乐?什么叫做快乐?你选择跳楼,我管你跳楼快不快乐,整个分析是要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跳楼。
在效用分析里边,数目字表达上,你会选择大的而不是小的,但是数字之间是不可以比较数量的。比如这个1100,你不能说它比900大200,因为它不能相加。序数排列是不能加的。
效用分析有很多变化,在经济学上流传了很多年,到现在很多还是没用的。因为我只需要解释你的选择,不需要关心你是不是快乐。
然后呢,大家都知道,这条等优曲线,每一点都是同样的数字。也就是对人来说,曲线上各点的利益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他可以把两者进行代替。
另一点,就是一般的等优曲线通常是弧形的。这个很重要的弧形,就是边际替换下降定律,这些书上都有。我现在说说深一层的讲法。
现在的问题,就是效用分析的目的是解释人的选择行为。我们要解释,每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没有规律的,人的行为都是他选择的结果。所以经济理论又叫选择理论。选择的时候,大的数字是比小的数字可取,因为你是这么排列的,数字的定名就是效用。这个效用并不代表喜乐或者愉快,只是取的一个名字而已。
这里有困难,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我上次说过,效用是不存在于真实世界里的,是边沁在200年前想象出来的。他想象一个快乐的高山,这些线就相当于山的曲线。这种分析足足流行了200年,真是蠢得不得了,我做学生的时候,人人都做这些分析。可以做得非常复杂,你看看那些什么曲线图,把价格转变上去,品位转变、收入转变,交换的四方盒子等等,满好玩的,你们念经济的都玩过。实际上在这里边,有很多大师都玩过,能人辈出。
费雪绝对是个天才,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玩这些东西的,有个苏联人叫 Slutsky,用意大利文发表一篇文章,也是天才之作。
后来拿诺贝尔奖的赫斯勒(?),写了本书叫《value and capital》(?),也是玩这些,他是玩得不怎么好。因为他是抄费雪的博士论文。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都是看赫斯勒的。但是到1962年的时候,费雪18岁写的博士论文重印出来,全部是数学。因为他的博士学位是在经济系跟数学系一起拿的。你们听过耶鲁大学吗?耶鲁为什么这么大名气,就因为有费雪,如果没有费雪它不会有这么大名气的。
费雪是天才,他曾经赚过很多钱,在20年代就有几百万身家,现在还存在的(未听清名称),就是他成立的。但天才归天才,破产归破产,30年代美国大萧条,费雪破产,连房都没得住,要大学给他安排住房。
当时他自己还在说,股市要崩盘了,大家小心呀,结果自己的股票却没有卖出去。所以我做学生的时候,1961年时,我们就念赫斯勒的那本书,获诺贝尔奖的。等看到费雪的博士论文时,我整个人都跳起来了,说赫斯勒这个大骗子。其实赫斯勒是有他的贡献的,但是他的书里,很重要的一部份的费雪的内容。
在学术上,有些人慷慨一些,有人就没那么慷慨。在赫斯勒的那本书里,在很后边的一章,他才用一个很小的注脚,说是从费雪那儿搬过去的。
我自己是满慷慨的,很多人抄我我也不做声,不指出来,数之不尽。对我来说这是无所谓的。
假如我把需求曲线画下去,可以画几十张纸,每张都有不同的深度。但现在我先从这边说起。
所谓效用理论的分析,他们利用这个分析,是要做到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但是做不到,怎样都做不到。我们年轻时就玩这个分析,怎样做都做不到,所谓这个效用理论,你加一条弧形上去,价格下降,Y的价格下降,需求量未必一定增加。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吉芬物品,马歇尔的需求理论,那本书第一版是1890年写的。它还没有。1894年第二版时,吉芬物品出现。
马歇尔有个朋友,叫做Sir Giffen,是一位爵士,向马歇尔提出面包问题,真是头痛。他说,如果有个地区大丰收,面包价格下降很快,等于一般人的收入增加。因为一般人以面包为主食,面包价格暴跌,就等于他们收入增加了,剩下更多钱。以前要50元买面包,现在只要2元。
吉芬向马歇尔提出,大丰收导致面包价格下降,多了钱,他们会买更多肉吃,面包反而吃得少了。这等于说,面包价格下降,需求反而减少了。
逻辑上是存在的。而这个分析绝对可能,真是个大问题。吉芬物品的存在,等于说需求定律没有约束了。价格下降,需求可能增加,可能减少。
我的需求定律是有个“定”字的,也就是说价格在某种产品下降,需求一定增加。但现在吉芬物品却说,需求量可能下降,这就麻烦了。
在逻辑上是有吉芬物品存在,你怎样也甩不掉它,很多人尝试过。非常大的问题,有吉芬物品存在,就没有经济学,经济学玩完了。
要解释行为,一定要约束行为,你们明白吗?如果不约束行为,价格下降,需求量不上升,那么怎办呀,怎么办呀?
我们上次说过,如果行为推翻约束,那就很麻烦了。
在这个线上,我们的约束是,价格下降,人一定会往这边走。如果没有了约束,人在线上走来走去,那怎么办?这是很大的麻烦。
如果这条线是弧形的话,价格转变,他永远都应该在这条线上,也就是说如果效用水平如果一直在这条线上,价格下降,需求永远都是增加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效用)永远是在这条线上呢?这些线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不存在于真实里。
大概在50多年前,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要效用水平在这条线上才成立,如果效用水平不在同一条线上,那么价格下降时,需求量是可增可减的,也就没有理论约束力了。
弗里德曼大约在1950年左右,写了篇文章叫做“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使出他的浑身解数,不得了,不得了。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错的!
文章写得好,深不可测,但是错的,错了好几个地方,重点都错了。但是你们要读那篇文章,不读就不知道弗里德曼有多厉害。我做学生时读这篇文章大开眼界,错的,但是应该看。
他的解释,整体上来说,就是从经济整体来看,价格下降,实质收入水平应该没变,所以需求曲线就一定是向下倾斜。他对需求理论的分析是对的,但是你仔细看他举的例子里,是有错的。
一个政府如果补贴教育的话,整个社会的财富没增加,但是学生的收入增加了。学生收入增加了,就可能有吉芬物品的存在。
在逻辑上弗里德曼用尽办法,想取消吉芬物品,但是做不到。
两个选择,其实是有三个选择。如果允许吉芬物品存在,你就要放弃经济学,这是一个选择。
许多人做经济研究的,既允许吉芬物品存在,又认为经济学有用,就是搞不清什么回事。因为吉芬物品存在,人的行为就不受任何约束,价格或代价变动时,一个人的行为就象无定向风,那还有什么解释力。
我要说的就是这一句,那些人来来去去就不明白,任何解释行为的(理论)一定要约束行为,没有约束就没有解释。
第二个办法,就是我的老师阿尔钦选的,他不允许吉芬物品存在。有没有吉芬物品,有,逻辑上有,但真实世界不存在,因为他不允许它存在。这是他的选择。
这个选择我是接受的,但我的选择更好一些。我的选择是,有吉芬物品,逻辑上存在,真实世界也可以存在,但是只能在一人世界里存在。在多人世界里不可能存在,因为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场成交,在市场成交的都是竞争物品,不可能是吉芬物品。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没有价格但有代价,从代价角度来看,鲁宾逊的一人世界,可能有吉芬物品,也允许存在。但在社会里不存在,很简单,但奇怪的是没有人看到。
吉芬物品在社会里存在,就意味着一个物品价格越高,我就要买得更多,需求曲线向上,怎么可能在社会存在?一个物品只有在需求曲线向下时才可能跌到成交价,如果价格越高需求越多,那我根本不会卖。只有在它跌的时候才可能成交。
但我这个伟大发明也不是那么伟大。因为我的结论跟阿尔钦一样,他是不允许存在,我说逻辑上可以存在,但只能存在于一人世界。
我不明白那些分析吉芬物品的人,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
小心点说,我说这条曲线,会假设某些变,某些不变。我来讲讲变的问题,这很重要,你们小心跟,很难跟上的。
解释行为,要用理论约束行为,一定要做到那个人的行为能够推翻你的理论。一定要做到理论能够被推翻,但没有被推翻,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原则。你不可以被推翻,也就是套套逻辑,没有用的;可以被推翻,而确实被推翻了,那理论就完蛋了。
跟自然科学一样,一定要推得很尽,约束越多越好,因为约束越多,解释就越详细。但是要推到它(恰好)不能被推翻为止。
比如说,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这是需求定律,价格是什么我们回头再说,量是什么,我们也回头再说。
问题是,需求量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概念上存在,世界上没有这东西,你要想办法代入真实世界,然后才能验证。
你能看到的是成交量,所以你要通过逻辑把需求量转换成成交量,迟一点我会说,这就是真正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价格在变,需求量也在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在变。外边倾盆大雨,很多人去买伞,价格没变,但大家抢着买伞(需求量增加),变的是天下雨了。
飞机失事,一天摔两架飞机,就没有人坐飞机了(需求量下降),这是飞机失事在变。
那么哪些情况可以变,哪些情况不可以变呢?
价格变,需求量变。而需求量的变,有固定的规律,那就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那哪些东西不让它变呢?
飞机天天失事,需求量减少;现在西藏的搞事,他们也知道经济规律,搞的事越大,就越少人去北京奥运。而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变,什么不变呢?
我们知道价格转变,需求量转变,我再画个图给你们看(图二)。
需求定律就是说,这条线要向右下倾斜(D)。但是如果倾盆大雨,雨伞价格不变,需求量增加,是因为局限条件转变了,雨伞的需求量增加了(D1)。同样来说,飞机失事多,需求量下降,是因为整条线变动了(Du)。
这条线可以向左移,也可以向右移。但需求定律只是一同条线上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但是什么可变,什么叫不可变呢?
比如说香港的粮价最近上升,市场的米和奶粉被抢购一空,这是不是说需求定律是错的?因为外边的市场风声鹤唳,说有短缺问题。说东西进口不够快,大家就去抢。假如说今天宣布中国要跟台湾打战,那些大超市的米更要抢购一空。
那么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其他因素的转变影响到需求变化,曲线移动了。但需求定律只能在这条线上,那这条线上哪些允许变,哪些不允许变呢?
处理其他因素的变与不变,是个很困难的学问,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我绝对接受,你说飞机常常出事,乘机的需求曲线是移动的。那么在这条线变动的时候,需求定律怎么处理呢?
如果你说什么因素都不变,只是价格变,这说不通的。什么东西都没变,价格又怎么会变呢?这是不对的。
那这条曲线里究竟什么变了呢?下雨和飞机失事使曲线移动了,这不是需求定律,因为需求定律只是在一条线上。
那么在同一条线上,究竟什么变,什么不变呢?你们听我说。第一,口味(偏好)永远不变,这是张五常定律。很多书里说taste(品味)是会变的,但我说口味永远不变。对不对呢?当然不对,口味是可以变的,但是我张五常不让它变。
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如果允许品味变,那就完全没有约束力了,一个人跳楼你也可以说是品味变了,而品味是看不见的。
你们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吗?你不喜欢听,每天听两个小时,两三个月就会喜欢。那是不是你的品味改变,还是你受了常听的影响呢?
你可以说他品味变了,也可以说是某种环境的改变使他的品味也改变了,这其中分别是很大的。品味改变我是无从知道的,但如果我说因为你的信息费用低了,或者是因为陪朋友听得多了,或者说你对音乐的理解多了,因此而改变了品味,(这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这两个选择我选第二个,我不是说人的品味不会变,而是说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而使他的品味改变了,而我可以知道和指出那些因素。
所以在我来说,人的品味是不变的,要变就是那些环境等因素使其改变。
第二点,需求定律中的哪些因素可变,哪些因素不可变,在我的书里有解释。其中有三个原则,一、任何因素,如果可以影响价格变动的,就让它变;二、任何因素可以直接影响需求量变动的,不让它变;三、任何因素,如果可以影响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影响其他变动,其他变动最终会影响量的变动的,这些中间的因素全都要允许它变。
我举个例子,假如因为某些政策或天灾人祸,黄油价格上升,这个变动(政策或灾难)是要允许它变的。
还是转过来讲更清楚些,黄油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但是在价格下降的时候,对面包或某他跟面包一起吃的东西(果酱)的需求也有变化。因为黄油价格下降,所以黄油就用得多了,果酱就用得少了,而其他这些相关因素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再影响黄油价格下降。也就是说价格变动,影响了需求量变动,同时中间有些因素的变动,还会再度影响需求量变动,那中间这些东西要允许它们变。
再说一次,直接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要允许它变;直接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不许它变,因为这样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而在价格和量之间,能够影响它们的变化的中间因素,要让它们变。我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看法。
也就是说,我要允许有越多变量越好,但是不能多到推翻需求定律。
再说一遍需求定律,是因为没有需求定律,就没有经济学。需求定律的变化很复杂,但关键就是一句,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这是在同一条线上,这条线永远向右下倾斜,斜多斜少是弹性的问题,我们不用理,最重要的就是它向右下倾斜。
这条曲线可以向右移动,也可以向左移动,这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条曲线之所以向右下倾斜,要点在于需求量变动跟价格变动的关系是固定的,此起彼落。如果用函数来说,这个函数就永远是负值。
这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有的因素允许变,有的不允许变。但一定向右下倾斜,因为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在面临代价转变时,他会怎样选择。(所以这个约束)一定要有。
而我们在建立理论的时候,从头到尾就是要找到推翻它的(验证方法),要推得很尽,从早到晚想着怎样推翻它。但是希望推翻不了。
找寻推翻的证据,就是验证;推翻不了,(理论)就被证实,这是逻辑的基础。
问题在于,这个需求量不是成交量,不能观察到,因此(验证)变得很复杂。但我们不能因此去寻找借口,比如说口味变了。一个人用功读书可以说口味变了,跳楼也可以说口味变了,这是永远不会错的事。
有机会看看这本书,我不是推销你们买的,你们可以去复印。
这几年我常常遇到很多同学,很想学经济,写了很多文章给我看,但求学无门,问我该怎么办。我老实说,我是爱莫能助,我已经七十几岁了,当年学习的时候是很幸运的,遇到这么多大师。你们知道我的品性,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当年在香港读中学就是这样,不同意就被老师罚站,留堂。
在美国时环境改变了,我说不同意,老师就会问你叫什么名,说多几次不同意,学校就传开了,这个中国学生是谁呀,是个天才,因为环境不同了。
我也很希望有机会问某个同学,这个同学是谁呀,但是我年纪太大了,现在是好学的学生很多,但环境不同,又遇不到大师级人物。
我不是遇到一个两个,而是跟成堆的大师为伍,哪一个教书的不愿意教好学生呢?所以当我听到这么多学生问我怎么求知时,我觉得很难。
你们只能靠自己,学好英文,好的文章要读,有些文章不用念。有的文章错的很厉害,但应该读,有的完全没有错,但不应该读,因为启发性不同。这些同学们一起互相研讨,我知道年轻人的困难,我当年学什么永远都是有老师教我。那时我在芝加哥大学,出了名的数学不行,但我学得快,一位很出名的教授庄逊说,张五常你一定要从事理论,因为你数学不够好,那时好几位教授说张五常在哪儿,我来教他数学,但我没有学。后来巴塞尔说得对,如果你学了数学,那你的思考就没那么精彩了,因为你就要看着方程式来想问题,而我是无拘无束的。
你们中间可能有很厉害的天才,但机会不多。我认为你们先要学好英文,从古典读起,斯密、马歇尔那些,错得很厉害。大思想家也是错的,一个人在适当的环境下,你怎么能看到他是错的。我当年读到研究院二、三年级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错的。无数大作我一看我就知道是错的,我们今天怎么不比200多年前的斯密懂得多呢,但他伟大,我不伟大。可以知道他是错的。今天任何一个学电脑的年青人,都比牛顿当年知道得多,所以你们应该好好学英文。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cg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cgo.html

使用道具

7
zhangweiguo 发表于 2008-4-18 15: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自在江鸥在2008-4-16 15:28:00的发言:

所以从斯密这个古典的传统,到李嘉图、密尔还是古典的传统,到了马歇尔,因为他把边际分析引进来了,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传统。
新古典出了很多人,(未听懂两个人名)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比起马歇尔来说,就显得小气了,小气之极。
他们没有真实世界的内容,只是靠数字来表达,总是在讲均衡,但没有内容。

……

你们中间可能有很厉害的天才,但机会不多。我认为你们先要学好英文,从古典读起,斯密、马歇尔那些,……今天任何一个学电脑的年青人,都比牛顿当年知道得多,所以你们应该好好学英文。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bhs.html

    估计张说的这两个人是杰文斯和瓦尔拉斯。

   先学好英文,从古典读起,这个建议是蛮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8 15:23:51编辑过]

使用道具

8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21 11: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

              需求的分析   第二讲

斯密在谈到价值这方面,他是说错了的。后人因此漠视斯密的看法,其实他的看法是非常好的,只是错了。
有些对的,不好;有些错的,非常好,非常有用。现在谈起价值的很多问题,我个人认同斯密的看法,所以我要从斯密说起。
他提到钻石和水的怪现象,所谓的反论(paradox)。他说水很大用处,用值很大,但换值却很小;钻石的换值很大,但用值很小。
所以斯密说,有的物品换值大,用值小;有的则用值大,换值小。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用值(use value),斯密称做 value in use;另一个则是换值,也就是交换的价值(exchange value),斯密认为物品有时候用值大而换值小,有时则相反。
这里有几个逻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用值显然是不能比换值小的。如果你没有用值,谁还会交换呢?
他说钻石的换值很高,这是事实,但他说钻石没什么用值,这点不对。对于一个女人,钻石的用值是低于交换价值的话,她当然不会去买。斯密没有结过婚,不知道有没有过女朋友,所以他不理解钻石对女人的用值是很高的。
有的东西用值很大,有的则换值很大,但无论如何换值是不可能大过用值的。
水的用值是很大,但它的价钱很低,这是斯密看错的第一处。因为你用十块钱去买水,没有理由说水的用值是低于十元的。低了你自然不会买。他不小心一下说错了。
其次,斯密当时是没有边际这个概念的,以水的问题为例,你看这张图,水的换值可能很小,因为它的供应量很多。如果你在沙漠里需要水的时候,你会愿意出很高的价钱去买水的。
在边际上水的价值,开始第一杯很值钱;第二杯就不值那么多钱了。当水的量很多的时候,它的价钱就只能收那么多。
如果你用这个量的水而给这个价,那么水的换值就是长方形;但如果你用这个量的水,它的总用值非常大,整个范围都包括在内。
在总换值以上的三角形,就叫做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
如果以钻石来说,钻石价格高,它的用值其实也很高;但相对来说它的消费者盈余就很小。钻石的价格虽然高,但它的总用值仍然高于总换值,但相对水来说,它的消费者盈余就小得多。
这是后人的解释,虽然比较牵强,很多人不会拿水跟钻石来比较。但斯密就看错了,不应该说有的东西换值大,但没什么用值,这是说不通的。
第二个看法,就是他当年不知道有边际上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
我现在假设提出功效理论的边沁没有出现过,他是在斯密三十年以后出现的,我们当他没生存过,那么就不会有utility(效用)这个概念。我们也不用说效用函数的问题。
很简单的问题,同样的经济分析,解释现象,我们是可以不需要效用这个概念的。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再重新引入斯密的用值概念。
我认为这很重要,非常好用。首先它简单很多;其次,在解释现象时,它可以做到所有效用的功能。
效用本身是不存在的,无从观察。但是换值是可见的,用值原则上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看到,但在原则上它是存在的。
因为少了个抽象(概念),所以就好用很多。
我们重新来看用值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概念,边际用值的概念。你要当成从来没有效用这个概念,也不存在什么边际效用下降的概念。我现在以边际用值下降,来取代效用下降,(分析)就会简单很多。
用这种处理方法,都不能在逻辑上淘汰吉芬物品。除了上次课讲的几种处理方式之外,不管是以效用分析,还是用值分析,吉芬物品依然存在。
但是转换成用值的概念后,分析简单很多。边际用值(marginal use value,muv)就是,你要拿多一件东西时,愿意付出的最高价(价格,代价)是多少。这里永远都要问最高价。
这就是边际用值,不是说你实际出多少价,而是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是多少。那么整条边际曲线都是这样:第一件你愿出的最高价是多少;有了一件后,你对第二件愿意出的最高价,如此类推,这条曲线就叫做“边际用值曲线”,要记住。
这条线就是muv,边际上你愿意出的最高价钱。这条是指一个人(A),那么这条就是muv(A),也就是他的需求曲线。
是有复杂性的,先不要理它。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这个是价钱的话,它的用值在边际上大于换值,你会买多点;如果边际上用值小于换值,你就不买。
如果这是价钱,你会一直买到这个数字,因为在这个数字之下,你的边际用值是高于换值的。
边际用值只要大于换值,就会多买,一直买到边际用值等于换值。这是很简单的,读过经济的都知道,你们不知道的是,书上是用效用概念来教的,所谓的边际代替定律,其实两者差不多,我这里用的是斯密的概念,不用效用的说法。
这条是需求曲线,下边的长方形就是总换值,上边的三角就是消费者盈余。上边的三角加上下边的长方形,就是总用值。
这是很浅的道理,但以后我一变就很复杂了。如果你们在这里都跟不上,那以后就跟不上了。
我再说一次,如果一件物品,用值边际上高于换值,你就会买多点;如果边际上用值低于你出的价,你就不会买。
边际上的用值就等于价钱,在边际上用值也等于换值。简单说,每个人都为自己图利,这绝对是自私的行为:我用一块钱买一个苹果,如果这个苹果的边际用值不值一元,我当然不会去买。
如果苹果的用值是1.2元,那我当然会去买,买多少呢?比如说第五个苹果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的时候,我就会买5个苹果。也就是所谓的均衡点。
我们这里不用等优曲线,不用效用的概念,其实效果是一样的。
这个角度会看得更清楚,如果我们只有一条线,也就是边际用值的曲线,暂时不考虑它的变化。这就是这个人的需求曲线。这个分析就代替了效用理论分析和边际替换定律。
当你买东西买到价钱等于边际用值的时候,就等于效用分析的相对价格。等优曲线的斜度,英文叫做 marginal exchange rate,这是本科生的东西,在传统分析里,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等于边际替换率(marginal exchange rate)。我这个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不用那一套。
复杂的问题约略提一提,不是那么重要。你们知道在效用分析的图表上,有时有物品叫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s),那是错的。我把它翻译成“贫穷物品”,这才是对的。
比如啤酒,全世界最好的啤酒,我就喝这种啤酒。现在我发达了,有钱了,我改喝香槟,结果啤酒就喝得少了,这啤酒就变成了inferior goods,但不是说它是劣质的,只是我有钱了不喝它。
有点波折在这里提一提,如果说这种物品叫劣质物品(inferior goods)或者正常物品(ferior goods)的话,劣质物品的边际曲线就在这里边;假如是正常物品,它的边际用值曲线会在外边。
这就使得度量消费者盈余的三角形会有些差别,在正常物品时,消费者盈余会变得太大;而劣质物品的消费者盈余则会太小。这些是细节,基本上不是很重要。
重点是用边际用值的分析,去替代等优曲线分析,或者替代效用函数分析,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再谈谈消费者盈余问题,用之前那个图表。这个人(A)的边际用值曲线等于他的需求曲线,简单来看,假设这个物品既不是贫穷物品,也不是富裕物品,这些加进去只是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只有些吹毛求疵的分别,并不重要。
这是边际用值曲线,上边三角是消费者盈余,长方形是总换值。总换值加消费者盈余等于总用值。
现在我来介绍另外一条线,叫作“平均用值曲线”,比如画在这里。这条平均用值曲线,如果边际用值的线是直线,它应该是相等的(画图)。
另外画一张,因为我讲的这点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这是边际用值曲线,也就是A的需求曲线,价钱等于边际用值。
这条线则是平均用值曲线,也就是说这个角度等于这个角度,这样来看,这个三角形就是消费者盈余,等于这个长方形。因为这两个相等,这两个角相等,所以这个等于这个。这是中学生的几何学。
这一条就是这个人的需求曲线,也是边际用值曲线;这条则是这个人的平均用值曲线。这条平均用值曲线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叫做“全部或零需求曲线”。
什么叫做全部或零,我来举个例子。
大约来说,这是6元钱,这是11元钱;这里是6元买了8件物品,第8件的边际用值就是价格,但是前边买的(用值)都不止6块,所以你的平均用值其实是11元。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三角形是消费者盈余,而这个长方格也是消费者盈余,因为长方形等于三角形。
我是卖东西的,你买第8件的时候边际用值是6元,也是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但是你的平均用值是11元。你说11元不行,虽然你(8件)的平均用值是11元,但只有卖6元,你才会买8件,如果我卖11元,你只愿意买4件。因为在11元时,第4件就是你的边际用值了。
但如果我是有垄断权的卖家,再假如我知道你的需求曲线。现在我要榨取你的消费者盈余,我就会跟你说,我每件11块钱卖给你,你要么一次买8件(全部),要么一件不买(零)。
如果我这么做的话,你没有办法,要么买8件,要么一件不买。但你想来想去还是要买,因为它们(的总用值)是值这么多钱。你的消费者盈余就被我榨取了。
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有很多种,有的相当复杂。比如以前美国迪士尼乐园,进去后玩什么都要另外付钱,玩这个项目给2元,玩那个给1元;但是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要买入场券,如果不买入场券,你就什么都不能玩。
这个入场券,其实就是消费者盈余。你要么不进去玩,要进去就先付入场券的钱,这就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
而香港迪士尼乐园亏损严重,因为它选择了另一种安排,就是入场券卖300元,进去后玩的项目是免费的。这一点他们做错了,因为300元的入场券太高了,你应该少收些钱,鼓励消费者进去玩。
因为很多人去迪士尼都是带朋友去(即此前已经玩过了),但每次不管玩不玩都要付300元,谁愿意去呀。应该学美国那样,收50块入场费,弄得里边人头涌涌的,玩不玩随便你。因为迪士尼当年在美国的做法是比较聪明的。
现在有些高尔夫球会,还有什么高级会所,都是先收会员费,会员消费时再另外交费。如果我是一个有垄断专利的会所,或者是迪士尼乐园。我收价高,你每次来吃碗面要11块钱,那你就会少来几次;但如果我说6块钱一碗面,你就会来得多。
对我来说,成本都是6块钱以下;但收6块钱时(比11元)你来的次数就多了。所以我就会卖6块钱,让你来8次,但是先收5×8=40元的会员费,这也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
象现在的许多会所,收了你的会员费后,会所里的东西是比外边便宜的,因为他已经榨取了你的消费者盈余。象一些高尔夫球会,会员费是很贵的。
(榨取消费者盈余)牵涉到的问题很广泛,很多分析是错的。许多人用榨取消费者盈余去解释捆绑销售,这应该都是错的。还有人用它去解释全线逼销的现象,你们读过吗?一样很有趣。
捆绑销售的问题,有人用价格分歧来解释,有人用榨取消费者盈余来解释,都是不对的。关于全线逼销,用榨取消费者盈余来解释也是不对的。但是有些现象,有的会所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迪士尼乐园也是有这个问题的,所以要很小心。
你去买啤酒,(销售者)要你6瓶啤酒一起买(6瓶一盒),但也可以散买。这一般就不涉及榨取消费者盈余,因为可以散买。
用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来解释榨取消费者盈余的现象,是很有意思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用的,但是要很小心。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要“全线”的,你买部车,它的轮胎、发动机,包括车里的CD机,都是跟着来的,那是不是为榨取消费者盈余呢?什么才能算做一件产品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你买个冰箱,冰箱上有很多螺丝,这些螺丝是可以分开卖的,那它是不是为了榨取消费者盈余,或者是全线逼销呢?这是说不通的。
所以在这里,你们只要知道有榨取消费者盈余这个现象,同时要知道有“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就行了)。
全部或零曲线的英文名叫 all or nothing demand。有用处,但要用得非常小心。什么叫做产品,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我现在要讲讲非常重要的,交换的定律。
假设有两个人,一个A,一个B,这是A的需求曲线,这个B的需求曲线,两条都是边际用值曲线。
现在假定有个固定的供应量,这条供应曲线是一条直上直落的线。假设这条线是这两个人之间的物品总供应量。
现在我再假设这个供应量完全在B那边,A一个都没有。B的边际用值是这么多,这条就是muv(B),A的边际用值是这么高,就是muv(A)。A的边际用值要高于B的边际用值。
如果A愿意出高价(钱或其他代价),B当然愿意放弃。那么当A获得物品的时候,他的边际用值就下降;而B放弃物品后,他的边际用值就上升。
A不断买进时,他的边际用值就下降;B每卖给A一件,就相当于A的边际用值下降一点。双方不断的上上下下,大约到某一点时,A的边际用值跟B的边际用值是相等的。
现在假设B放弃了这部份,A则拿了这么多。那么B的这个距离跟A的距离是相等的,清楚吗?
A现在给这个价,如果当作市价的话,那么就是零到Q(A)。A的消费者盈余就是这个三角形,B放弃了这个数字,他放弃的总用值是这里,但他的收入在这里。
只要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边际用值相等,他们就会达成交换。因为一个放弃导致边际用值上升,而另一个购入导致边际用值下降。直到A的边际用值等于B的边际用值。
消费者均衡就是说muv(A)等于市价,第二个消费者muv(B)也等于市价。所以市场均衡就是指:
    muv(A)= Pk =muv(B)。
某样东西在市场上,比如苹果,你也要,我也要。如果苹果卖1元钱,你就会买到你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他也会买到他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有100个人边际用值都是1元,那就是市价。如果一个人边际用值是1元,但他没有苹果,那他就去交换。一直交换到边际用值大家相等为止。
现在同样分析,回到这一点上面,这是A的需求曲线,这是B的需求曲线,都是他们各自的边际用值曲线,现在我要画一条市场的边际用值曲线。A跟B要加起来成为一条曲线,成为一条市场的总曲线。
怎么加呢,要向横的方向加,不是向上加。苹果是要横着加,因为你吃的时候他吃不到,1元一个的时候,你要两个,他要三个,总需求是5个,所以要向横的方向加。
如果有个漂亮女孩,你想看一眼,他也想看一眼,看一眼一块钱,你看不妨碍他看。对美女的需求(只是看来说,不是说别的哦),市场需求曲线就要往上加。
现在不说女孩,还说苹果,怎么加呢?你们看我加一次。这一点这样,然后这样加(示范)
这样加起来就是大写的D,加起来的就是市场需求曲线。这个曲线加起来一定等于市场供应曲线。
这一点很重要,你们仔细听。市场的需求曲线跟市场的供应曲线相交的那点,就决定了市价。而不是书上说的什么压力。书上说这个是市场的供应曲线,这个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如果高于这个价钱的时候,它就会有压力向下;而低于市价时,它会有压力向上。
这个压力,我读书的时候就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它胡说八道。马歇尔说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好象一把剪刀一样剪来剪去,也是胡说八道。
没有什么剪刀,也没有什么压力,而是市场上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争取自己最高的边际用值等于交换价值,也就是竞争加上自私自利。价钱低于边际用值就卖,高于边际用值就买,人人都是如此。
全部是自私自利,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为了把边际用值达到跟价格一致,就形成了市场需求和供应曲线,完全没有什么剪刀和压力的作用,不需要的。
你看这些课本,马歇尔说剪刀,没什么好剪的。你们的课本说,市场价格过高的时候,因为有剩余,所以有压力压来压去,有什么好压的。
我这个解释是1971年想出来的,现在很多课本都在用我这个解释,代替了马歇尔的剪刀,也代替了市场压力。
我再从头讲一次。市场上有很多需求曲线,一条条加上去,就形成了市场需求曲线;同样有很多供应者(存货),一笔笔加上去,就等于总存货。
所以价格的厘定,就是总需求跟总供给相交形成的市价。市价是无数自私的需求和供应者为追求自己的最大边际用值而形成的,当然这里不包含交易费用。
这是最简单的看法,为什么人会在市场上交易呢,因为大家都有钱赚,有利可图。你不可以搞得那么复杂。你可以用等优曲线分析,可以用盒子分析,很出名的四方盒,但那都太复杂了。
如果价钱低于市价,传统说法就是有短缺,我不用这个看法。每个人的边际用值不会等于价格,因为大家竞争而换来换去时,就会形成均衡价格(市价)。当价格低于市价时,就是说一定有某些人的边际用值高于价格,换过来说,如果价格高于市价的话,就会有更多人卖出物品。
不要用那些很神秘的东西来看,不要用剪刀来看。如果价格不均衡,自然会有人调整,直到每个人边际用值相等,并等于市价时,就形成均衡。这是最基本的交易理论。
有没有问题?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dj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dj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djd.html

使用道具

9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23 15: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

                需求的分析   第三讲

我个人认为,需求定律在经济上没有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根本上是经济学者没有关注到最基本的问题:什么叫做价,什么叫做量,这是经济学上的关键问题。
现在的这些书本,基本上没有谈到什么叫做价,顶多提两句,根本没讲明白。量大约是在40年前,有一个(叫)Lester(?)的人曾经分析过。分析得不太对,但起码他分析过。
如果你既不知道价是什么,又不知道量是什么,你怎么可能知道需求定律呢?又怎么可能欣赏到需求曲线解释的威力呢?
假如你能够深入体会价和量的意义的话,那么这条曲线就会变化千万,解释威力无穷。书本上有说过,关于价,这里提一提。也就是说价通常指的是相对价格。
你们也知道甲的价钱相对乙的价钱,你们读的等优曲线分析,那条价格的线就是相对价格,否则你怎么会知道便宜还是吃亏呢?一个桔子换两个苹果,那个两个苹果就是一个桔子的价。换过来说,一个苹果等于半个桔子。
当你把钱放进去的时候,用钱来度量多少钱买苹果,多少钱买桔子,都是相对价格。否则你就不知道苹果跟桔子谁便宜谁贵。所以价格的变动永远是相对价格变动。
第二点是书上没怎么说过的,应该讲但是没有讲。据我所知的有关价格理论的课本,只有Stigler在《The future of quit》(?)的第二版,讲得比较明显一点。
Stigler认为价格永远是个现值(present value),也就是说今天的一元,跟明天的一元价格是不同的,一年后的一元放到今天,要用利率来折现的。所以 Stigler在我做学生时,是比其他经济学家高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讲价格是用折现后的现值。你不能把今天的一元跟明天的一元相比,也不能把明天的一元跟5年后的一元相比。
所以你要比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照discounting value(折现值)来比较,通过利息市场来折现,所以它指的是现值。
通常来说的相对价格,是现值与现值相比。如果看过费雪的利息理论,就会知道,利息的存在是不需要有钱的,只要市场有交换,物品换物品也有利率的存在。
比如一个苹果等于两个桔子,是指折现后现在的价钱,所以在谈供应和需求的价格时,都是谈现值的比较。
我不能以今天桔子的价格,跟明天苹果的价格相比。同样不能把三年后桔子的价格跟五年后苹果的价格相比,这里有个时间的问题。
我们讲价格比较的时候,通常都要代到现在的价格来比较,所以价是现值。
这些课本里有的提,有的不提。我的老师阿尔钦,也永远指的是现值。但是普通的课本往往讲需求和供应的时候,并没有指明是什么时候的,所以有时会引起很大的困扰。
这是第二点关于价格的问题,有说过。第三点关于价格的问题是书上没有提过的,就是你指的这条需求曲线,你可以说这条需求曲线是静止的,或者是川流的。
我解释给你们听,当你说面包的需求的时候,你要说每天对面包的需求,还是一个人一生对面包的需求,然后代入现值?
你一生的面包,你可以去买一张面包券,凭着这张面包券你每天可以得到2个面包,直到100年。
所以你说面包的需求时,要清楚这是每天的面包,还是静止的面包券。
但是有时你在看Q的时候,你是看这个Q 在每一段时期的需求量,还是Q 一刹那的需求。其中的应用很重要,你要拿定主意,你的需求曲线在时间上是怎样应用的,要跟供应曲线相吻合才可以。
你对面包的需求,是指明天对面包的需求,还是一辈子对面包的需求,这个时限方面有它的delineation(?)。
这些书里都有提过,有些差的课本就完全不理,但很多课本都提到。通常来讲是指一刹那,那就不是一段时间,所以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时间的delineation,应该有个中文词,但一下想不起了,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先不讲这些,这都是课本上有的。有的没有,因为经济学有很多层面。
现在我先说这个价,然后代到可以看到的层面,因为需求定律用得好不好,就是你对价和量的阐释。如果你对价和量掌握得好,就会如有神助;如果掌握不好,那就怎么都推不出来。
我在1963年的时候考博士理论试,阿尔钦的第一题只有三个字:what is price?三个字就是一个题目。
那些同学都很厉害,但七八个学生里只有我一个人答对。你们怎么答?何谓价?
这是博士试题,如果你用相对价格来回答,那只是本科生的答案。我当时只回答了一句,我说价是消费者在边际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就这么一句,我就过了关。
这就是我昨天提到的边际用值的问题,边际用值永远是最高边际用值。什么是价?价就是边际用值。
昨天我还提到过,全部或零的曲线,那个价是平均用值的价。如果你回家再画几个图来玩,这是全部或零的平均价,但是边际上的价跟它是一样的,你们可以回去再画画试试。
一个对价格的概念就是,价是最高的边际用值,这是比较正确的看法。
第二个对价的看法也是我的老师阿尔钦提出来的,他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价格理论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象当时很多人认为萨缪尔森是最好的,但连萨缪尔森在内的很多人也都认为阿尔钦是最好的。
阿尔钦对价看得很深入,说了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价格决定什么,比价格是怎样决定的要重要得多。
我们现在看这些课本,都是教你怎么决定价格,需求曲线跟供应曲线相交之处,有什么压力,决定什么价格,所谓均衡价格。
但我更改了,我说不是这么决定的。而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每个都在追求边际用值等于价,就决定了价格。
但阿尔钦的看法,说这一点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价格是决定什么东西。答案是价格是决定输赢的一个准则,价高者得。我不管你有什么关系,不管你有什么学识,不管你长得多漂亮,你的价格高,你就赢。
他说价格就是一个准则,一个决定输赢的准则。
后来到了科斯的时候,他说在权利界定不清楚的时候,是不可能有价格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高人的看法。
而价格是决定输赢的准则,是经济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在文革时,是要论资排辈,搞关系走后门的。这是一个准则,决定输赢的准则。你考试分数高不高,这是一个准则;选美也是一个准则。
价格也是个准则,是个竞争准则,你出的价格高就是赢家。从这点来说,阿尔钦本人非常反对当时许多政客的言论。因为包括现在都有很多人说,有钱人有钱买牛奶给狗吃;穷人却没钱买牛奶给小孩,这不公平。
但阿尔钦看来,这只是一个价格的竞争,因为有钱人可能不买牛奶给小孩喝,而穷人却买牛奶给狗喝,大家都是一个价钱,你愿意出就出,不愿意出就不出。有钱人当然有能力出得多一点,但他不一定愿意出。
我曾经讲过一个笑话,李嘉诚当然比我有钱,但我可以跟任何人打赌,他的相机一定没有我多。我那么喜欢摄影,有很多相机。他当然比我钱多,但我的相机比他多。不是我本来就多,而是在市场上我跟他竞争相机,他在价格上输给我了,很明显的输了。没什么公道不公道,大家出钱买,他舍不得出钱有什么办法?
这就是阿尔钦的看法,他认为价格是一种竞争的准则。再走深一点,那是我提出的了。是在一篇重要的文章,1974年的《价格管制理论》里提出来的。
你要左右价格,政府要左右价格,或者左右合约的安排,也就是说某种竞争准则你不允许他用,或者不允许他完全自由的去用,或者局部不让他用,其他准则一定会出现。
这些其他准则的出现,一定会导致租值消散,无可避免。因为价格是竞争定输赢的准则,如果你不允许这个准则自由浮动,干预它的使用,其他准则就一定会出现。
因为人与人之间一定有竞争,你不允许他这样竞争,那么第二种竞争就会出现。任何非价格的竞争准则,都一定会导致租值消散,这是我在1974年提出来的,只有价格的竞争准则不会导致租值消散。
我先谈谈租值消散的问题,这是有很长久的历史的。不要说太长的历史,太长不够时间讲。
1953年,一位叫做戈登的经济学家,写了一篇关于公海渔业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有很多问题,很多地方是错的,他是从别的地方抄过来的。他说公海不是私人拥有的,如果是私人拥有的话,那海里的鱼是值钱的,就有租值。但公海不是私人拥有,每个人都去海里捕鱼,谁来收他们的租呢?没有人收。那就变成很多人去捕鱼,结果大体上对,但严格上是错的。
在捕鱼这方面,捉鱼的劳动力成本,在均衡点上就等于鱼的价值,这就是公海的问题。
如果这公海是我的,我不会给人去乱捞,我可以租船给人去捕,也可以从每个人捕到的鱼进而分一部份租值。
而在公海里,每个人捕鱼的劳动力成本,就等于鱼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值钱的资产不是私有,大家都可以随便捕捉,是公共产权,那么公海的租值就下降到零了。这就是租值消散的前身。
发展下来,经过好几步,到1974年我分析价格管制时。我这个劳力士表是真的,20多年前买的,我拿到商店去每个人都说是假的。他说这是劳力士假货里的次品,后来看到表后边刻了我的名字,刻了字后里边还是金的,他就说哦,这是真的。
后来我拿到表厂去,他说假的假的,我说刻了字里边还是金的呀,他说那也是假的。没有办法——这表是20多年前我太太送给我的,应该是真的。
如果我卖这块表,你们举手,价高者得。虽然过了20多年,但劳力士价格很高,应该两三万元还是值的。只要你给的价格够高,我就卖给你。
但现在我把表放在这里拍卖,如果我不用价格准则,还有很多其他准则可以用,你们明白吗?
如果政府说不准我拿钱,那我就说哪个女孩最漂亮,我就给谁,那女孩们就争着去打扮,去买三买四;如果我说你们去排队,下个星期谁排第一就可以拿到表,那大家一早就去排队,甚至拿张凳子在那儿睡觉。
如果这只表的价格是2万元的话,那你睡那几晚的价值就是2万元。所以有很多准则的,你是要论资排辈,就会有人去做假身份证;你说谁功夫厉害就给谁,那就有人会打得头破血流。而他流血的价格,在边际上就等于这块表的价格。
所以你把价格拿开,总有其他准则会被引入。未必是全部租值都消散了,但在边际上是消散了。你想不出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什么准则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
而在市价上是没有租值消散的,因为他出的这个价钱是要拿东西来交换的。你要生产有所值,才会有钱来买这个手表。假如是排队轮序,先到先得的话,你排队花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价格管制的分析,你不要说价格管得太低就会有短缺,管得太高就会有剩余。这种分析一点用都没有。你一采用价格管制,就等于价格这个竞争准则不能全用,那么一定会出现其他准则。某部份价格,再加上搞人际关系,排队,或者打架等等,总有其他准则会出现。
如果不让价格准则自由运用,其他准则一定会出现,而任何其他准则,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租值消散。你说价格管制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短缺或剩余,就是非均衡。非均衡的解释等于没有理论,完全没有解释力。因为你所谓的短缺,是指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但这些量是看不见的,而短缺也是看不见的,那么你说有价格管制就有短缺,说了等于没说。
但如果你说,因为有有价格管制会导致排队,那就等于有另外一个准则出现了。你让我知道其他的准则,找到另外一个均衡点容易之极,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价格管制不准我用价格准则,那会出现些什么准则呢?可能要排队,可能要搞政治手段,可能要倚老卖老,可能会有流血事件,可能会选美,有很多。
你现在给我一个价格,我可以马上可以分析出来(均衡条件),就象上次一样;如果你说要排队,我也可以马上把排队的均衡点分析给你看;你不许排队,说要选美,我也能找出均衡点。
但困难在于,把价格移开,你要找到其他方式的均衡点容易,但是什么准则会被采用却是个困难,有很多可能的准则,需要选哪种?
我1974年的文章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价格管制分析的困难就在于,你不知道哪些准则会被采用,我的价格管制理论就是教你去决定哪种准则会被选择。这里先不讲。
科斯的看法,1937年,他说价格运用的成本是相当贵的,他把这个称之为交易费用。这篇文章重要,因为他实际上在问一个问题,比如市场里有个人在卖东西,卖花生、卖苹果、卖衣服,价格高的就继续做,价格低的就转去卖番薯。科斯看到(并提出)这个问题,在公司里职工是受到经理人指挥(不能自由选择),好象奴隶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的答案大致上是对的,就是你不知道价格,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价格,当你不知道价格时就会有公司出现。所以科斯和我的观点,就是我们不能反对政府的存在的,所以我们对哈耶克的理论并不是那么欣赏,就是对弗里德曼的有些观点我们也是有保留的。
市场不是无所不能的,很多东西是不能在市场上成交的,因为市价的形成是很难的。我去研究古董几十年了,到今天还搞不清楚,很难明白价格的形成。比如说唐三彩,街边卖50元,很有可能是真的,而同样的唐三彩在拍卖行要2、30万,这很难解释得清。
所以谈到价格的问题,不是每样东西都有价格的。但是你要理解价格是一个竞争的准则,是一个决定输赢的竞争准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准则,其他准则都会多少有些租值消散。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用的市价,通常就是市场的概念。几个星期前我收到科斯一封信,讨论我的一篇文章。(信里写)你说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但是市价的厘定是有很大成本的,怎么不存在交易费用呢?
他就不明白我说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有了价格之后,市价本身不会再导致租值消散,而其他准则被采用后,还会再导致租值消散。
现在转谈这个量,这个更复杂,你们要明白,这是价,这是量,我这个价是指这个量的价,不是指这个量之外的价。
比如说你去买维生素丸,它是一瓶瓶卖的,它的价是指一瓶的价。瓶子上写明,有100粒维生素,每粒维生素里,有A、B、C等等含量各自多少,很详细。
但你买的时候是一瓶瓶算,所以买的时候是指每一瓶的价。而瓶子本身是不能吃的,但你还是以瓶来算。瓶里可能有很多东西,但我们说需求定律时,量指的就只是这个瓶子。
这里的量不是指瓶里的维生素丸,维生素丸里的有些成份,其需求曲线可能是向上的,因为里边有些成份你想不要都不行。有些人不需要某些成份,它的需求曲线就可能向上。
有的物品就是多质,维生素丸就是多质物品。有的物品是单质,就象金银,金就是金、银就是银,这就是单质物品。
我买一粒粒金,或者一块块金,都是金。银也没有复杂性。
买鸡蛋就有复杂性了,美国的鸡蛋是分AAA,AA和A三种等级,AAA的就大一些,AA小一些,A更小。除了大小之外,还分蛋黄够不够结实,把鸡蛋放上锅上六寸打开,让蛋黄落到锅里,然后量蛋黄摊开的宽度,宽度越小就越结实。这是美国农业署的规定。
你去买钻石最明显,你到批发商那里买钻石,他会拿出几百粒来,统统摆在你面前,然后你挑。它有硬度,有重量,也就是多少克拉;有颜色,按DEFG排下去;有瑕疵和全美之分,比如VVS1,VVS2,VS1,VS2;还有切工。
所以你挑的时候,有克拉,有颜色,有切工等等标准,你先称称钻石的重量,然后每一种质量都有它的价钱,四种算价。严格来说你买一粒钻石是有四条需求曲线的。
几百粒钻石里,你选了一粒,卖主就拿出计算器,把每一样价钱都算给你看,清清楚楚。
你买西瓜,也是多质的,维C,糖份,入口感受等等,你把瓜切开自己选,未必选得中。论斤卖也是多质的,但是没有钻石那么细致,因为它的度量很贵。你要买就买,不买就算,卖主不会告诉你维C成份多少,糖份多少。
而在西瓜丰收的时候,是论个卖,大的也是这么多钱,小的也是这么多钱,你们自己选。你去买西瓜,一个个算的时候,Q的单位就是个;一斤斤买的时候,Q的单位就是斤。如果西瓜突然变成稀有物品,那里边的每种成份也要单独计价,就会变得跟钻石一样复杂。
所以需求曲线所说的量,只是价格度量的量,如果不是度量的量就错了。
里边的量怎样变化,不在同一条需求曲线里;如果拆开来卖,可能有些是你不需要的成份。
所以我说需求定律的量跟价,永远是你交易时度量的量跟价。
所以你在运用需求定律的价跟量时,要看你怎么运用。你可以精细到象钻石那样有几条需求曲线;或者象维生素那样;或者象西瓜那样,假设它是甜的。再简单一点,就象买金银那样,纯金纯银。
有一个定律是我提出来的,我称之为合约第一定律:你度量好的价格,其监管费用较低;凡是没有度量的,监管费用就较高。
比如你去买东西,是论斤计的时候,他骗你斤两的机会不大,但骗你其他方面的机会就比较大;就象你请工人,以小时计,他骗时间的机会不多,但是他通过散漫工作来骗你的机会就比较大;如果你以件工计,一件件算,他骗你件数的机会不大,但他在骗你手工质量的机会就更大。
所以你计价度量方面,卖主骗你的机会是不大的。
有些问题,比如钻石,如果你把钻石跟宝石混在一起,你说这些是宝石大致的需求曲线;你也可以把整个农业整体来算。
但是如果你要解释市场的问题,只能是他怎么卖你就怎么算。如果要解释经济,你可以把所有农产品加起来当作一条需求曲线,但这样做的时候要很小心。
如果要解释人的行为的时候,市场成交的时候你要看他怎么度量,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度量有很多不同。
我记得在美国时,有一种叫做香柏的,他们把它横切成一段段,大约六寸厚。大大小小,拿来放在花园里当踏步,因为柏树不容易被虫蛀。
一棵大柏树,从上往下切,切出来的有大有小,他都摆在那里任你选。一件件算,不是论斤算,不管大小都是5元一件。大家就去选。一个星期后,被人选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他就减价成4元;两个星期后变成3元。
他这就是要你自己去选,选完后再决定调整价钱,因为他认为你们选好过他选,因为他选的不一定合你的意。
所以这个度量的问题很重要,到下一次我开始讲需求定律的解释威力时,这个价跟量,尤其是量可以是很多变化的。
到下个星期我讲局限变化时,就是价的变化了,但这个价不全是指市价。经济学常常讲市价,其实是价只是经济中很小的一部份。很多东西没有市场,但是有价,这个价就是代价。
何谓价,何谓量。你把量掌握好,第一知道它是度量什么,第二哪些它没有度量,为什么不度量,没有度量的东西变化又是怎样的?
这些是很重要的知识,你们一定要知道。明天你们就知道了,明天讲我曾经批评过的金山橙与苹果出口的例子,他们吵来吵去都是错的,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糖的成份。
你们对需求定律用得不够多,就是不知道怎样用。价钱不一定是市价,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完全没有市场,但是仍然有需求定律,因为他有代价,他考虑捕鱼还是去种树,同样受需求定律的控制。
另一个重点,就是你们说价和量的转变,说的究竟是什么量,有没有度量到?所以需求定律不受重视,就是一般人不懂得用。
阿尔钦非常重视,弗里德曼很重视,斯蒂格勒也很重视。但我觉得他们还是用得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是在美国对市场的观察不如在中国和亚洲一带。他们那边的欺骗行为比较少,这边欺骗行为比较多,欺骗行为对我是有很大启发性的,你们看我的论文选集就知道。
我的合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都是从欺骗行为想出来的。这边的欺骗行为比美国多很多,尤其你们曾经看过,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欺骗定律》,里边说现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骗人。从经济学上来看,所有人都骗和所有人都不骗,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就象在街边卖菜,有人会不断淋水,因为浇了水的菜不但好看,重量也增加了。但是如果所有人都浇水,跟所有人都浇水的效果是一样的。
再象香港市场上卖螃蟹,淡水蟹也用一条粗粗的咸水草绑住,咸水草浸湿后,螃蟹起码重一半,而卖螃解时是连草一起卖的。结果有人就被政府起诉,说他们欺骗。政府是很蠢的,用草扎蟹是有很悠久的历史的,草沾上水当然会重,但是个个都这么做,在竞争之下跟没有人这么做效果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所以你们就是要不断观察,价格是指什么价,量是指什么量。你不能说维生素一粒粒算;象西瓜是一个个算,那其他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不可能把维C单独抽出来计算,所以你们做学生时就要到处去市场观察,研究讨价还价的现象。
你们知道讨价还价是很厉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呢?
明天我们谈怎样验证需求证律,给大家表演一下需求定律的威力。现在开始问问题。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e9n.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e9r.html

使用道具

10
自在江鸥 发表于 2008-4-25 14: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         

            需求的分析     第四讲
(需求定律与吉芬物品)是势不两立的,就这么简单。你说有,是因为传统上说有,你说没有……我的老师赫舒拉发,他当然说没有,他对我说假如有吉芬物品就没有经济学了。但他在最近写的那本经济学课本里又说有,那是没办法。
在一些三流的课本里,很多东西都是错的,赫舒拉发怎么会不知道呢?他是一位很伟大的天才,当然知道是没有的。但是为了卖钱,只能这样说。
你要明白美国的教育制度,上课时用哪本教材是教授说了算,那些教授是5、60年代学的,现在是大教授了,他学的时候是有吉芬物品,现在教材里说没有,他怎么教?因为教材是他指定学生买的。
当年有出版社出很高价钱叫我写教科书,我说我不写,所以我写了这三本《经济解释》,不是教科书。教科书是要各方面妥协的。
假如需求的行为被事实推翻了,那就是吉芬物品。任何科学要解释什么,是不能有例外的,如果你说吉芬物品是例外,其他也是例外,那你的理论到底要解释什么?那叫什么科学?
被事实推翻就是被推翻,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去尽量修改局限条件。但你不可以,任何解释都不能错,所以写教科书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你要想学阿尔钦的,逻辑可以存在,但我不允许它存在。所以你要学经济学,(吉芬物品)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相信吉芬物品)是很白痴的,但是很多大学都这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因为他不相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觉得经济学可以随便搞,所以象现在宏观调控乱七八糟,可取的是要解释现象,经济学能不能解释现象?我说可以。但很多人说经济学不是一门准确的科学,有时准有时不准。
我这儿有一百块钱,丢在一个很多人的地方,没有警察,我说这一百块钱会不见,你敢不敢跟我打赌?
我说这个笔没有风吹时会往下掉,谁敢跟我打赌?它当然有可能会往上走,不是不可能的,但谁敢跟我打赌?(再讲一次钱的问题)
为什么不见呢?物理学解释不了,化学解释不了,生物学解释不了,心理学也解释不了,但经济学解释得了。(掌声)
为什么说经济学解释不准确呢?一百块钱扔在那儿,在某些局限条件下,我可以让它不见得快些;某些条件下我可以让它不见得慢些,经济学和物理学有什么分别?
你们说物理学是精确的科学,经济学不是。什么叫做度量?很多研究经济学的都不清楚,度量就是数字的武断排列。
什么叫精确的度量,你认为物理的精确吗?还是化学的精确?精确的含义不是小数点后有多少位,而是一般人的认同性。
因为所有的观察都是主观的,我说这个杯子在这儿,你说有没有?我说有是因为我看见有,你也看见有,所以你说有。如果有第三个人发神经说没有,我们也没有办法的。
我说有上帝,你说没上帝,上帝是观察不到的,所以这是不同性质的问题。这是经济学以外的学问,西方哲学的学问。
一般人去教经济,学经济,什么学问都说不上,就在度量上去争论。
很多人以为我不懂数学,或者说不喜欢做回归分析,不懂回归分析。我当年在石油公司研究的时候,做回归分析是天之骄子。说起来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当年绝对是世界上最顶级的统计专家。
我知道做统计的回归分析,在处理资料时是很辛苦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我知道很多博士硕士做论文时做回归分析,做了以后是为了发表,因为不做回归分析很多地方就不让发表。
有博士生跟我说,国内有十大学报,如果你不做回归分析,(这些学报)都不会发表的。这些根本就不是学问。
回归分析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它不可靠。它的好处是能够帮你系统的整理资料,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可靠。
你可以用回归分析来骗人,自己可能受骗,很大的问题。我当年去AT&T做研究的时候,有一个做回归分析的天下第一高手,他跟我是好朋友,在一起聊回归分析的问题时,他就说不可靠。
你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只要你的资料够多,试这样、试那样,总会试到TB值够高的。
还有很多麻烦的事,我做石油研究的时候,石油是很多质的物品。你把那些资料拿来,把数字排上去,画一条线。问题是有一点是分开的,你明知它是错的,但是资料存在,你也没办法。你不能说我不要这一点,或者改了它。因为你把数字改了的话,整条曲线都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改人家(的数据)。
你说不可能有这点,是打错了,但是你不能改。现在的回归分析进步了,不喜欢就可以把它移开,有很多理由。但这么做就叫解释吗?这只能叫自欺欺人。
我不是说你不能做回归分析,但是你不要被回归分析给蒙骗了。我的做法,两点就够了,然后再找两点,再找两点。
也就是说,如果A发生,B就发生;如果B不发生,A不会发生。如果B不发生,而A却发生了,那就错了。你要保证A和B都是能被看到的,用逻辑推出A和B的假设,在这里边有些A或B是看不到的,你就要加些局限条件,在科学上叫加些验证条件,然后得出结论。
如果你找到没有B(的情况),那么有没有A呢?如果有A的话,那你的理论就是错的。
A和B是两点,你做完一点,再去找另一点。可以两点两点这么做下去。这样你可以很容易解释世事,不需要整一大堆数字。
我1967年去芝加哥大学时看见学生有那么多数字在做,就知道经济学的危机要发生了。那时刚开始用电脑,回归分析可以做得非常快,那你就把数字放进去吧。
那时还没有硬盘,只有一张纸卡,IBM的,学生都在搜集资料,一盒盒的纸卡放进去,然后得出结论。
一个变数在这里,再把其他因素加进去。你这么做的时候,摆进两三个变数进去,换来换去都是那么回事,一夜之间可以把纸卡做那么厚,然后看T值够不够大,以为大就是可靠的。你们都做过,看T值是不是大过2。如果大过2就取那个值,这真是悲剧,悲剧!
你们知道回归分析在做什么吗?如果你有几个变数,我跟你打赌,完全没关系的数字加到里边,总会有T值大过2的。总会有一个是对的,完全不相干的也会有。
这真的很傻,你放堆垃圾进去,都会有T出来的。
弗里德曼当年跟我说,我跟他说回归分析都是神经的,他自己也知道,说这叫做“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去垃圾出来。
我跟你打个赌,你把些完全不相干的垃圾放进去,总可以搞出一个有关的来。你以为找到一个T值比2大,就算找到了解释,实在太可怜了。
你不只要需求定律掌握的好,还要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很多,到市场上去看,知道很多事情。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都是科学,但它们彼此之间的科学方法都是很不同的。有相同的地方,科学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具体方法不一样,但它们都有实验室。
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从科学方法上跟物理学上是一样的。但是你不能把物理、化学的概念搬过来照用,就象不能把化学搬到物理学上。
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很简单,只有两样。只是处理方法不一样。以我个人来说,现在已经说了40多年了,你的理论一定要简单,不简单是没有机会的。简单得只剩一条需求曲线,没有其他的了。
经济学的其他理论,象生产函数这些,我也都知道,但是我认为没什么大用。但这条需求曲线,我不能没有它。
理论虽然这么简单,但是变化却会很复杂。你要对世界认识很多,有什么局限出来,你要怎么用需示定律。在哪些局限条件下,你要转换成可观察的事实,这些都是要考真功夫的。
这不是什么天才不天才的问题,也不是能教你的,你要到外边世界去跑。你看到某些情况要会举一反三。
不止是一两个现象,你要见过数以千计的现象。所以一旦遇见新现象的时候,你就要想到已经解释过的类似现象。通常来说,解释是比较快的,通常马上就能找到类似的解释,有些比较古怪的现象可能要想半小时,有些要想好多天。
象我解释小费的问题,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结果只好亲自到餐厅去问,一问就知道答案了。为什么要给小费?一些地方是客人觉得服务满意,自己给小费;但是有些高级餐厅,它是强迫加10%至15%的小费,怎样解释?其实挺困难的。
你让现在有名的经济学家,10个来我面前,10个都解释不出来。不是说他们蠢,而是那时候的经济理论不够,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真实世界了解不够。
我为小费这个问题,没有怎么认真想过,因为我知道我要解释很容易。到了写《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的时候,我还是搞不清楚,我又懒得想,就亲自到餐厅去问。一问就知道了。
如果你不了解真实世界的话,为什么会有强逼小费是很难解释的。但你去一问就知道,完全都不难,所以问题是理论一定要简单,然后要四处跑。日积月累。
你想想,我六、七岁的时候,饥荒时就在广西满街跑。在二战后我在香港底层社会到处跑,所以对社会现象知道得很多。来来去去都是简单的需求定律,加上局限变化。任何现象拿给我,我都会想到很多类似的现象。
我那篇座位票价偏低的文章,几分钟就想到答案,用几个晚上证实它。一说我突然就想到了,这不是天才,你不知道外边的世事是没有办法(想出来)的,光抱着那些复杂的生产函数是想不出来的。
你用那些博弈理论,那么多符号我都不知道代表什么,这是很头痛的事。我想举这个例子,是个相当好的例子,你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但需求量不存在,怎么观察?有这个问题。
在美国、香港,应该大陆也有,有些老师拿到研究金,学校给他一笔钱做研究金,不是加薪水,这笔研究金虽然是我张五常的,但我不能拿去旅游,不能拿去吃饭,只能用在跟研究有关的开支上,比如复印资料。
你可以想象,如果大学给我5万元一年,这个钱我不能拿去吃饭,不能拿去找女人,只能用在研究相关用途上。但是你也可以加我薪水,每年加5万元,那我这5万元既能复印,又能吃饭、找女朋友。
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哪种的复印费会多一些呢?答案是研究金会多一些。对这5万元来说如果只能做研究,那我就多复印一些;如果是薪水,那我就少复印一些。
这不是因为我忠于研究所以复印得多,而是因为用研究金复印是比较便宜的,虽然价格相等。它的意义是如果这一元是我的薪水,那它的价值是一元;但如果这一元是学校控制(只能做研究)的,那对我来说它就不值一元。
假如这一元在我口袋里,我干什么都行,那它就是一元;如果是研究金,那它对我可能只值四毛钱。所以复印价格虽然一样,但是对我来说,复印一元,研究金只需4毛,我当然复印更多。
这个例子,第一是非常准确,如果有这个情况一定会变多,绝对不会错,就象100元不见一样的道理;第二,我不知道复印的需求量是什么,不需要知道,但是我加些局限条件进去,局限条件转变,需求就会出现变化。我加个研究金(条件)进去,研究金转变,需求就会转变,逻辑井然。
可以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拿研究金的专家的行为选择是看得见的。这就叫验证条件,在科学上叫做(test foundation),在我推荐你们看的英文论文选里,不是我写那本,第一篇是Hempel写的,是篇好文章。最浅就是这篇,我看过很多。
20世纪的哲学大师当然是卡尔纳普(Carl Carnap),但他的东西太深,你们看不懂。而这篇是最浅最浅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看这篇,在这一篇里他叫做 test foundation,验证条件,经济学上就叫做局限条件的转变。
你们明白这个例子吗?很清楚的。需求量可以转变成成交量。这种解释严格来说,你凭这篇解释,细心找多些资料,就能写篇文章。资料不容易找,如果有足够资料,你就能写成一篇文章。如果你能在文章里把它成功一般化,那么就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有两三篇这样的文章,你就值得拿诺贝尔奖。
虽然我没有拿到,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报)编辑跟我说我很想登你这篇文章,但你的文章太长了,你把它缩短几页吧。
结果我把开头几页切掉,在新的《经济解释》里又加上去了。后边的一般化,我不敢写得太长,写了一两页就收尾。
后来有三个经济学家,把我最后一段话再往前推一点,搞成效率工资理论,三个人都拿了诺贝尔奖。
你要解释现象,用需求定律加上局限变化,有些分析是很妙的。象我解释全线逼销,很妙的,不是开玩笑,真是很妙的。
当你解释了几个现象以后,就可以把它一般化。科斯在发明科斯定律的时候,做了个音波频率(的例子),然后把它一般化,就成了科斯定律。
史德拉说得很清楚的,科斯定律是整个20世纪经济思想史上最大的大事。他说得很清楚,1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就是科斯定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那么一点,然后把它一般化。
阿尔钦(对橙的外销)提出的解释本来是很精彩的,结果芝加哥大学有两个教授说他是错的,搞得很麻烦。后来我有个学生回应,也是不对的。几年前我终于找到答案,
他说这个加州出产的橙,叫做新奇士(Sunkist),是加州的特产。但是加州本地却很少新奇士卖,全部都出口了。
为什么要把好水果出口呢?后来我的学生把它推到苹果上,最有名的华盛顿苹果,为什么最好的水果都是外销的呢?
阿尔钦的解释,听起来是很对的。他说假如在加州,或者说华盛顿州。他说的是橙,但现在都说苹果了,我们就说苹果。
假如说在华盛顿有一批优质苹果,一些次等苹果。次等苹果1元一斤,好的苹果2元一斤,它们的价格比例是2:1。
但是你如果把苹果运到香港,你要加运费。如果每个苹果加一元运费,那么贵的苹果就是3元一斤,次等的就是2元一斤,价格就变成了3:2,等于1.5:1。
因为我们的价格都说相对价格,所以这些苹果运到中国或者香港,质量高的苹果,反而相对价格低,因为加了一个固定的运费。
这个解释非常漂亮,它解释了为什么好水果外销的原因:因为外销时好水果的相对价格降低了。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当年做学生也都说对。
这个问题,60年代两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写了篇文章,他们用等优曲线分析,把优质的放这儿,次优放一边,清清楚楚的证明了我的老师阿尔钦是错的,这就麻烦了。
这两个教授其实是相当蠢的,他们举的反证例子,说你吃龙虾,不是要到龙虾产地波士顿吃的最好吗?好龙虾只能在波士顿才能吃到。
他们举这个例子真够蠢的,因为龙虾如果空运的话起码会失去一半重量;你要吃新鲜的当然在本地吃比较新鲜啦。
但对于外销农产品来说,波士顿如果真想出口龙虾,也不会把坏的龙虾出口,因为出去后它的质量就更差了。
这个问题的证明方法,看来看去我的老师的说法是错的。他错在哪儿呢?因为这个现象太普及了,比如你买到一幅很好的地,又有风景,空气又好,你在那儿建房,不会建个差的房子,那只会血本无归。
你坐飞机到法国,去名餐厅里吃一顿,你不会点差的红酒。比如说我是很难去听一场音乐会,要推很多事才能去听一场,那我不会去买最差的票。这都是同类现象。你到一个高档餐厅去吃饭,不会点个汉堡包吃,他也根本没有得卖,这是规律。
如果阿尔钦是对的话,这些所有规律都是可以用需求定律来解释的。但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个教授非常清楚的证明了阿尔钦是错的,这件事在70年代一直闹到现在,很多写文章,都是错的。后来当然是我找到了正确的解释。
我的解释很简单,无论是阿尔钦,还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们不能简单地说优质、劣质,因为这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你把苹果,甲种苹果和乙种苹果,你说它优质的含义是指糖份多一些,你把糖分计算进去,计算还是一样的,两种苹果,优势的加了糖分,而劣质的没有加。于是就变成糖越多,运费就越低。
芝加哥的教授搞错的是,他们说优质苹果、次质苹果,但没有把糖分抽取出来,那当然什么曲线都搞不出来。这也是我之前上课时说的,何谓量是很重要的。
苹果是论个算的,但是糖分应该是有价格的,甜一些的要贵些。但是因为糖分的运费是零,你加上去,自然就出来了。这也是需求定律。
当年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妈妈给我寄东西,衣服呀,维生素呀,能塞多少就塞多少,反正是以箱计运费,能塞多少就塞多少。这是母亲的爱,但也可以用需求定律解释。
在香港,读补习班要另外交钱,400块钱一个月,上4堂课,也就是100块钱一堂课,没有学生缺席。在香港大学,免费上课,就有的学生整个学期都不来上课,这也是需求定律。
私立大学自己交学费,学生努力很多,也是需求定律。女孩去追男孩,不会把墨汁涂在脸上,也是需求定律。你可以越想越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不用需求定律的。
我写中国婚姻制度的文章,对婚姻的分析也是用需求定律;我写座位的票价,整个都是需求定律,但是局限条件和验证条件的变化要玩得很有深度。
你要分析世界,就需要观察世事。象现在你给我举个例子,我可以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想到很多很多相类或类似的例子告诉你。
你们要多出去走动。那条需求曲线,有一个定律叫边际产出下降定律,有条曲线叫边际产出曲线。你们知道这条线吧,它是跟需求曲线是一样的。你不用管它是生产还是消费,总之是出价就可以了。
我当年就提出来,我在床上睡觉,到底是消费呢?还是投资生产呢?我怎么知道。
我不睡觉怎么能生产,但睡觉是消费享受,还是生产投资,是很难分的,也不用分。但是要知道它们都是向右下倾斜,需求曲线用起来时,我把它当作生产曲线也没有问题,你把它叫做边际也好,叫做消费者盈余也好,用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下个星期我们会说到,公司跟市场怎么分开。其实只是合约的安排不同,没有必要去区分。关于理论的学习这个问题,我当年学生的时候,也学得非常复杂的,然后把它简化,然后再学到很复杂,再简化,这样反复多次,到了现在我只用简单的,复杂的不理,但是变化千万。
我对简单理论的掌握,自己很有信心,我曾经学过复杂理论。好象科斯,他对简单理论掌握得好,但是复杂理论他却没怎么学过,所以也有问题。
你需不需要学复杂的理论,有的人不学复杂的,就无法掌握简单的;而象科斯,他简单的掌握得很好,但你一说复杂的他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然而他是天才。
我自己的经历是,如果不学复杂的,我是不可能(把理论)化解到这么简单,很多人问我,但吓不到我,因为我教过。象那些什么劳动生产曲线,你怎么用我都知道,因为我曾经靠它骗饭吃。
而现在的问题是,我虽然只用浅的,但我对这浅的掌握已经到了顶级。我现在对浅的理论掌握应该比科斯还要多,但是我当年曾经教过高深的理论。
一个人需不需要读高深的理论呢?我也不知道。而你们的问题,是你们的老师只教你们读复杂的理论,却不教你们怎样走回浅的理论,你们懂深不懂浅,等于不懂,这是你们的悲哀。
好了,问问题吧。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evi.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7c67901009evj.html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