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ljqthzh
7689 33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上、中、下) 张挥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8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20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58 点
热心指数
68 点
信用等级
31 点
经验
7200 点
帖子
377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5
最后登录
2020-9-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研究探索,由于思维方式、逻辑方法、路径选择等原因,收效甚微。
经过长期而艰难的研究探索,笔者完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论》模式向《弹性资本论》[1]模式的创新,以求达到有效指导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对《资本论》模式的基本认识
对《资本论》模式的基本认识,要从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逻辑前提、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和刚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当时的“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命脉,经济运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资本积累在一极造成富有,在另一极造成贫困。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必然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更为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他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作了充分的论证,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资本论》模式的研究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4]
马克思所说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所说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相适应的“交换关系”,自然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惟一来源。而其他“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那么,《资本论》模式为什么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呢?    
《资本论》模式不研究生产力,这一点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所说,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关于如何建设经济的理论。”[5]《资本论》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因为《资本论》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就完全可以揭示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不必再从生产力方面展开论述。
(二)《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但是,经过具体分析和综合研究证明,《资本论》模式的确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前提。
研究探讨《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与《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是分不开的。《资本论》模式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由于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却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马克思把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把所有资本家都抽象为同一水平的富有,其阶级内部经济利益的差别和变化则不予考察。
另一方面,在工人阶级内部,每个工人的贫穷程度也是有差别的,由于一些偶然因素,有的工人生活境况可能好些,有的工人生活可能差些,对于这种区别,马克思也不予考察,而是把工人阶级作为整体,抽象为同一程度的贫穷。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各自抽象,揭示出资本家阶级富有和工人阶级贫穷的秘密,就在于剩余价值。
因此,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分别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考察,是《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
(三)《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工人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因为没有直接劳动就生产不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都不存在,商品资本也不存在,资本更不可能进行循环和周转。这样,《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逻辑前提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本论》模式的规范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规范方法。
从《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排除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影响,将其抽象为平衡的,从而客观准确地揭示出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巧妙解决《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与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之间的尖锐矛盾而采用规范方法的典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规范方法把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从而解释和说明一些经济现象。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也是运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的。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6]这里显然不包含市场供求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在政治经济学上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 ……这样,虽然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不平衡会这样接连发生,——而且偏离到一个方向的结果,会引起另一个方向相反的偏离,——以致就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不过这种一致只是作为过去变动的平均,并且只是作为它们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由此,各种同市场价值相偏离的市场价格,按平均数来看,就会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因为这种和市场价值的偏离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销。”[7]
可见,马克思用规范方法把市场供给与需求又抽象为完全平衡状态,这样就可以彻底消除供求关系对揭示剩余价值的影响,从而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五)《资本论》模式的刚性特征
《资本论》的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供求、价值、生产价格、资本等几个方面。
供求刚性是《资本论》中其他概念刚性的基础。只有把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才能实现其他概念刚性的抽象。没有供求刚性,以下的价值刚性、生产价格刚性、资本刚性就不能不能存在。只有把起伏跌宕的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的,才能排除供求失衡因素的影响,从而科学揭示剩余价值的客观存在。完全可以说,没有供求刚性就没有《资本论》模式。
供求刚性直接引发的是价值刚性。马克思分析商品资本的价值构成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抽象为价值,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从理论上讲,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就成为平均剩余价值,就是等量价值带来等量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体现了价值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剩余价值刚性。 
生产价格刚性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马克思说:“生产价格是在每个部门中调节的,并且是按照特殊的情况调节的。不过它本身又是一个中心,日常的市场价格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变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围绕这个中心来拉平的。”[8]
这就是说,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或者说,只要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市场就供求平衡。
与商品按其价值出售的供求平衡不同的是,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平衡,是不同部门不同商品的市场供求平衡。因此,生产价格刚性与价值刚性所反映的是不同层次的供求平衡。
资本刚性是生产价格刚性产生的结果。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当然,这也是利润刚性的体现。生产价格刚性通过利润刚性说明资本的权力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刚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家的资本无论投入哪个生产部门,都无差别地获得等量的利润,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资本家阶级整体对工人阶级整体的剥削。这一点与《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完全吻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9]
根据以上《资本论》的刚性特征可以得出结论,《资本论》实际上是刚性《资本论》。
二、《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基本内涵
《资本论》模式研究的是工人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从直接劳动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价值、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价值、剩余价值、价值规律、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思路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形成了《资本论》模式。
《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的是管理决策人员的间接劳动,从间接劳动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具体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弹性使用价值、弹性价值、弹性价值规律、弹性资本、弹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思路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形成了《弹性资本论》模式。
(一)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的目的就是把商品生产出来,而间接劳动的目的是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且越高越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间接劳动包括商品生产前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商品生产中的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商品生产后的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等。 
    可见,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是为了影响或控制市场供求关系、使商品需求扩大因而增加利润所付出的劳动,当然这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实践中面却面临着成功、失败或盈亏持平三种可能。故在市场经济中,间接劳动比直接劳动更为重要。 
    深化对于间接劳动的认识,有望实现整个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认识仅仅停留在间接劳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足以实现理论创新。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分析直接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间接劳动的内在矛盾时,就会发现间接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即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 
    一方面,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电冰箱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不同于电视机,二者在调查的方法、手段、范围和结果等方面,都有差异;而对于手表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又不同于电冰箱和电视机。也就是说,每种间接劳动都有一定的具体形式。因此,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间接劳动,叫做具体间接劳动。具体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商品的具体间接劳动千差万别,如果抛开各种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任何间接劳动都付出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都是生理学意义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这种抛开具体形式而进行的一般的间接劳动,叫做抽象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既然间接劳动是为了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而获利,那么,通过对间接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特别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分析,那么,商品价格波动、企业盈亏、经济兴衰的奥秘就会被揭示出来。 

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本论 模式 逻辑 论证

回帖推荐

yjvjfkhkfkhk 发表于24楼  查看完整内容

第一,间接抽象劳动是参与创造价值还是不参与创造价值呢? 第二,具体间接劳动是如何"体现商品自然属性"的?管理能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吗?管理必须通过直接劳动才能体现,换言之,商品的自然属性只能由直接劳动才能产生. 第三,由于商品的自然属性只能由直接劳动产生,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弹性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换言之,间接劳动产生的弹性价值是不可以通过交换实现的,也就不是现实的.所以,间接劳动既不能产生使用价值也不能产生价 ...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100 + 10 + 1 + 1 好帖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hljqthzh 发表于 2008-9-9 06: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中) 张 挥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中) 张 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间接劳动二重性 
    间接劳动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即弹性使用价值和弹性价值。 
        所谓弹性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主观需要的价值属性。弹性使用价值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纯粹主观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 
        弹性使用价值包括: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和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愿意付出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无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能够付出等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如果商品满足了人们的减效弹性使用价值,那么,他们就只能付出小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 
        商品的弹性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间接劳动,包括正弹性价值、零弹性价值和负弹性价值。 
        这样,商品的价格=价值+弹性价值。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永远是正数,因为人们不花费时间是不可能生产出商品的。而商品的弹性价值却有正数、负数和零的区别,商品的弹性价值为正数,就盈利;为负数,就亏损;为零,就持平。把负弹性价值与价值混为一谈、把间接劳动与直接劳动等同起来,就是劳动价值论困惑的原因所在。 
        可见,企业盈亏主要取决于商品的弹性价值。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以外,还包括弹性使用价值与弹性价值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具体说就是消费者实现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正弹性价值而盈利;消费者实现了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零弹性价值而持平;消费者实现了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负弹性价值而亏损。 
    因此,最大限度地生产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以实现正弹性价值而盈利;尽可能避免生产减效弹性使用价值,防止出现负弹性价值而亏损,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切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期待一本《知识论》,认为只有这种理论才能提供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横扫市场并击败所有竞争者及原占领者的答案。杜拉克认为,一百年后能够而且将写出一本即使不是命名为《知识论》,也是与此命题关联的书[10]。 
        其实,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成功的答案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使原来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迅速转化为减效弹性价值而无人购买。1995年,微软公司的“视窗95”一上市,其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就迅速增大,包括微软公司自己的“视窗”3.0版本在内的其他“视窗”软件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急剧转化为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其弹性价值便迅速降为负数。比尔·盖茨这位“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的巨大成功,就是很好的说明。
        商品弹性使用价值的揭示,使马克思的客观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解释和指导市场经济。 
        (三)商品弹性价值量的确定——弹性价值规律 
        商品弹性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揭示弹性价值规律而实现的,即经过市场供求关系检验的抽象间接劳动决定商品弹性价值量的规律。人们投入间接劳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正弹性价值。弹性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某种商品的弹性价值如果是正数,就是传统理论所说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且达到一定数值,就决定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竞相投入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中来。 
        如果某种商品的弹性价值为负数,即原来所说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下”,就必然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之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 
        弹性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其实不然,弹性价值为正数就吸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负数就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商品的价值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2、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由于现代科学的目标主要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与发现,这些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在商品生产中,可以大大提高商品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而获得相应的高额弹性价值。 
        例如,应用纳米技术制做的衣服,可以不用洗,节省了人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在不远的将来,纳米机器人可以输送到人的血管中,去清理血管壁上的动脉硬化形成的斑块,比任何药品都来得更为直接、迅速、有效。 
        由此可见,生产出具有增效弹性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弹性价值规律可以刺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专利制度条件下, 专利制度保护科技人员通过有偿转让其科研成果而获得的高额弹性价值,从而促使科技人员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科学技术,形成良性循环。 
        3、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高额弹性价值,千方百计地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他们把目标集中在技术市场上,一旦发现适销对路的专利产品,便不惜代价,抢先开发。信息、时间、机遇在这里都充满了浓厚的商品色彩。 
        开发新产品还包括适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因为产品和人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要在产品的成熟期末和衰退期前,开始试销换代新产品。即实现“吃一、看二、想三”的新产品开发策略。这样,可以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4、刺激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技术协作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高额弹性价值,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引进,必须花费昂贵的资金,特别是专利技术,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开发独家生产的专利产品,就不可能独占鳌头。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以提高竞争的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合资企业、三资企业等,特别是一些强强联合的企业,就是不自觉地遵循弹性价值规律、加强经济技术协作的结果。 
        5、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生产要素中的人才、资金、设备、资源、技术、信息等等都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要素本身就是商品,相应地、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人才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 
        如果甲市场某种生产要素的弹性价值高于乙市场,那么,乙市场的生产要素就会向甲市场流动。因此,生产要素同其他商品一样,总是由弹性价值低的市场或部门,向弹性价值高的市场或部门流动。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以丰厚的物质待遇,即以高额弹性价值引进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决策。这样,在客观上就创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总之,弹性价值规律具有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作用。 
        6、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 
        一种适销对路且与有效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以消费者能够认可的销售价格投入市场后,就能够造成一种供不应求的销售形势,从而实现高额弹性价值。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扩大商品的幅射面。他们不仅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还开拓国际市场,以求获得更多的高额弹性价值。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最大限度开拓商品市场的最终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组建的跨国公司就越早、越多。这本身就是经济发达的表现。同时也是不自觉地遵循弹性价值规律的结果。 
        7、促使商品生产者加速分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力是各不相同的,实力强者,在获得信息、争取时间、把握机遇等方面必然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成功;而实力弱者,常常导致失败。这样,就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并且竞争越激烈,分化也就越迅速。 
        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如果决策失误,转眼之间就可能一贫如洗。究其原因就在于,一种商品的弹性价值是绝对值很大的负数,由于掌握的信息有误,他却认为是绝对值很高的正数,结果购买了大量的这种商品无法销售,就只能破产。 
    (四)弹性资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供求关系对资本增值幅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按照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是否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进行划分,有刚性资本和弹性资本。
    所谓刚性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平均利润的资本。由于刚性资本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就是在供求平衡状态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等,资本所增值的只能是平均利润。
        刚性资本能够带来平均利润的说法,来自于《资本论》模式。商品的价值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剩余价值之和,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平均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平均利润。如果所有的商品都实现其价值,那么,刚性资本自然就带来了平均利润。在《弹性资本论》模式中,用平均利润取代平均剩余价值,主要是防止引起歧义。
    所谓弹性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弹性价值的资本。由于弹性价值最终必将转化为弹性利润,以供投资者支配,因此,也可以说,弹性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弹性利润的资本。
    由于弹性资本必然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投资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当弹性资本带来的弹性价值为正数时,资本的增值额也是正数, 意味着盈利;当弹性资本带来的弹性价值为负数时,资本的增值额也是负数,意味着亏损;当弹性资本带来的弹性价值为零时,资本的增值额为平均利润,这时的弹性资本实际上就是刚性资本,即实证意义上的刚性资本。
    把资本划分为刚性资本和弹性资本的意义在于:投资时必须重视弹性资本的比例,否则,容易导致亏损,甚至会使刚性资本“全军覆没”。
    三、《弹性资本论》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9 6:05:51编辑过]

  • 使用道具

    藤椅
    hljqthzh 发表于 2008-9-9 06: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下) 张 挥

  • 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继承。没有《资本论》模式的继承,就没有《弹性资本论》模式创新;没有《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创新,也就谈不上《资本论》模式的继承。只有把《资本论》模式的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弹性资本论》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弹性资本论》模式的继承
    《弹性资本论》模式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模式。没有《资本论》模式,就不会有《弹性资本论》模式。
    《弹性资本论》模式依附于《资本论》模式,以《资本论》模式为基础主要表现为内容的对称性、结构的相似性、理论的继承性和方法的一致性。
    1、内容的对称性
    《弹性资本论》模式与《资本论》模式的内容的对称性,表现在劳动方面。《资本论》模式研究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为了使商品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交换出去所付出的间接劳动,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等。
    《资本论》模式研究具体直接劳动和抽象直接劳动,《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资本论》模式研究刚性使用价值和刚性价值(在《弹性资本论》模式中,明确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刚性特点”以示区别),《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弹性使用价值和弹性价值。
    在经济规律揭示方面,《资本论》模式揭示了刚性价值规律(在《弹性资本论》模式中,为与弹性价值规律相对比,将价值规律改称为刚性价值规律),《弹性资本论》模式揭示弹性价值规律。
    在资本运动方面,《资本论》模式研究刚性资本(在《弹性资本论》模式中,为了与弹性资本相比较,将资本改称为刚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弹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弹性资本论》模式与《资本论》模式内容的对称性,说明《弹性资本论》模式开辟的研究领域与《资本论》模式完全不同,因此有它的存在价值。
    2、结构的相似性
    《弹性资本论》模式与《资本论》模式结构的相似性,在于《资本论》模式具有的结构,《弹性资本论》模式有相似的结构与其对应。
    《资本论》模式的结构有刚性商品(《资本论》模式中的商品也具有刚性属性)、充当刚性价值尺度的货币、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刚性价值规律、刚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等等,《弹性资本论》模式就有相似的结构 ,如弹性商品、充当弹性价值尺度的货币、相对弹性价值、绝对弹性价值、弹性价值规律、弹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等等,与《资本论》模式的结构相对应。
    《弹性资本论》模式与《资本论》模式结构的相似性是内容的对称性所决定的。
    3、理论的继承性
    《资本论》模式理论体系中适合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元理论,如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还有价值规律、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利润、利润率等等。这些元理论,对于市场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解释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科学理论的继承,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来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另一种是应用范围的转移。《弹性资本论》模式对《资本论》模式的继承,主要属于后者,即从阶级斗争领域转移到经济建设领域,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内容是对《资本论》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4、方法的一致性
    《弹性资本论》模式与《资本论》模式方法的一致性,就是《弹性资本论》模式完全应用了《资本论》模式的方法。
    马克思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方法,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一系列概念,《弹性资本论》模式用同样的方法形成了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等一系列概念;
    马克思运用打开黑箱的方法,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弹性资本论》模式用同一方法,揭示了商品弹性价值的存在。
    马克思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构建了《资本论》模式的理论体系,《弹性资本论》模式用同样的方法,构建了自身的逻辑体系。
    (二)《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创新
    《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创新,基本上是沿着《资本论》模式的相反方向进行的,比较典型的是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改变、逻辑起点的转换、研究方法的回归和刚性特征的逆转。
    1、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改变
    与《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完全不同,《弹性资本论》模式是研究人类社会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弹性资本论》模式就为其提供经济运行的一般操作方法和基础理论支持。
    现代社会抛开政治因素的不同,一切国家的首要任务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弹性资本论》模式除了对计划经济的运行无能为力外,完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可见,《弹性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弹性资本论》模式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辩证运动。
    2、逻辑前提的转移
    把市场中的每个厂商和消费者作为单独对象、按照各自在市场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考察是《弹性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把市场中的每个厂商和消费者作为单独对象”进行考察,并不排除把“地位和作用”相同的“厂商和消费者”作为同类进行考察。但这种考察完全不同于《资本论》模式中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的考察,前者是实证意义的考察,而后者是规范意义的考察。正是从实证意义上讲,《弹性资本论》模式逻辑前提也可以叫做实证前提。
    3、逻辑起点的转换
    《弹性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的转换,是从《资本论》模式中工人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转换为管理决策人员的间接劳动而实现的。间接劳动作为《弹性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管理决策人员的间接劳动,商品中的弹性使用价值、弹性价值无法存在,弹性价值规律不能发挥作用,整个《弹性资本论》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故《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的转换,对于构建《弹性资本论》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
    4、规范方法的回归
    《资本论》模式由于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前提所决定,必须采用规范方法。当《弹性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前提发生决定性改变时,规范方法就必须回归到实证方法,按照市场中的厂商和消费者的地位、作用的本来面目进行考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起伏跌宕的实际状态进行利大弊小的决策,才能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操作方法和理论支持,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5、刚性特征的逆转 
       《弹性资本论》模式的一系列概念都通过从《资本论》模式的刚性概念发生逆转而形成新的弹性概念,如通过使用价值的逆转而形成弹性使用价值的概念,通过价值概念的逆转而形成弹性价值的概念,通过价值概念的逆转而形成弹性价值的概念,通过价值规律概念的逆转而形成弹性价值规律的概念,通过资本概念的逆转而形成弹性资本的概念,总之,通过刚性概念发生逆转而形成新的弹性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需要,以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更好地指导市场经济。
    奥地利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对科学工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当你提出某个假说时,必须同时规定在什么条件下你将放弃自己的假说。”[11]  
    因此,笔者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广告宣传、售后服务和用户意见反馈等等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如不发生作用,或者作为这些间接劳动投入的弹性资本毫无意义,那么,笔者将放弃《弹性资本论》。
    综上所述,《资本论》模式完成向《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创新,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改变,到逻辑前提的转移,逻辑起点由直接劳动转换为间接劳动,研究方法由规范方法回归到实证方法,刚性特征逆转为弹性特征,特别是揭示了支配市场经济的弹性价值规律,回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30年实践所提出的理论经济学课题,也为理论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创新是成功的。
     参  考  文  献[1] 拙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北京。
        [3] 同[2],第831-83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北京。
        [4] 同[2],第8页。
        [5] 经济学消息报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第64页。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北京。
    [6]  同[2],第52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1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北京。
    [8]  同[7],第200页。
    [9]  同[7],第221页。
    [10] 《光明日报》未署名文章《期待一本伟大的〈知识论〉》,2001年,8月30日,C3版。
    [11] 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第44页。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  
     
     
     
     
     
     
     
     
     
     
     
     

    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

  • 使用道具

    板凳
    newfei188 发表于 2008-9-9 07: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有创新
    目光要长远,视野要开阔,胸怀要若谷,胆量要过人;为人要真诚,做事要踏实,入世要自

    使用道具

    收下了,回去看看再说

    使用道具

    收下了,回去看看再说
    [em07]

    使用道具

    7
    hljqthzh 发表于 2008-9-9 09: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

    使用道具

    8
    hljqthzh 发表于 2009-8-13 09:26: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谁还有别的模式可发来探讨!

    使用道具

    9
    hljqthzh 发表于 2009-8-13 09:42: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欢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使用道具

    1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8-13 13:50: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3# hljqthzh

    首先,非常感谢版主王兄和这位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能够反应各方面意见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一篇,它显然要比西方各个现代学派,

    诸如效用价值论,以及“詹姆斯·穆勒的资本价值论、萨伊等人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巴师夏的服务价值论、瓦尔拉斯的稀缺价值论、门格尔和杰文斯等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熊彼特的创新价值论、奈斯比特的知识价值论、托夫勒的信息价值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18255&page=1

    还有萨缪尔森的均衡价格论……等等更为高明,更为系统,更为完整、简练、和通俗(毕竟时代是在进步)。





    以至于差不多足以将所有这些现代学派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旗帜下,从而使得围绕“钢性”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不再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9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