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全球第22位、中国一流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千年古城广州。学校形成“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格局,五山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区国际创新城。三个校区比肩并进、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理想之地,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
学校办学源远流长,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办学历程。学校起源于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这里既是华南地区工程教育的先驱,也是红色摇篮,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和民族精英,史称“红色甲工”。比如,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杨匏安,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阮啸仙,在敌人刑场上举行革命者婚礼的周文雍等等,他们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集聚了华南、中南地区7省18所院校理工科教科界的精英,是当时全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堪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传承“红色基因”与科教血脉,学校高起点办学,矢志不渝建设一流大学。学校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2001年分别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行列;2016年整体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00强,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位;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20年位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0强;2021年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50强;在最新的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高校第53位。百余年来,学校立足南粤、扎根中国、面向全球,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淬炼了心怀天下、服务家国的大学特质。
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不改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第一使命,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华工模式”。2019年,发布“新工科F计划”,提出着力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学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构建“十育人”体系,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学校厚植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沃土,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华工学子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屡获殊荣,其中,2020年,学校圆满承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10金2银的历史最好成绩,创造了历届大赛单校夺金纪录。学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迄今已有148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124篇署名论文,被誉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202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全国12所高校之一),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18所高校之一),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或华南首个。学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每年约1/3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工作。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60余万校友,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学术精英、行业领袖、新生代企业家……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的黄埔军校”。
学校激发原创动力,服务家国创新驱动、自立自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集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卓越的教学科研团队,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显著提升。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打造了一支由20多位全职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17人次入选2022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在内地高校位列第15位。
学校坚持学术立校,形成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格局,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工科排名位居全球第22位,18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百强;高分子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内地高校共8个),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十,并列国内高校第5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前1‰。学校共有37个院(系),拥有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2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2020年,学校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校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9个国家级、228个部省级平台成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被成功列为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十三五”以来,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29项,其中,国家科技奖11项,省部级一等奖73项,广东省突出贡献奖3项;2019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校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广州为创新源头、沿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布局的“五院一园一室”校地协同创新体系。承担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专利实施率、有效专利数等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居华南地区首位;2009年至今获中国专利奖4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和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学校连续4年被路透社评为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前十,持续领跑在穗主要高校总体支撑指数排行。
学校创新体制机制,闯出在地国际化教育新路。在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紧抓机遇,超前布局,于2017年启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积极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国际校区于20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建立起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目前已成立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前沿软物质学院、微电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等7个学院和若干研究院。国际校区实施“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构建多元评价的育人系统,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创新中心(全国19所高校之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试点单位(全国10所高校之一)。2020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并首次启动631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整体报考热度达2089%,取得“开门红”;2022年整体报考热度攀升至2322%。国际校区将立足中国实际,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努力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地,力争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发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努力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